我的世界152懒人包(两会专访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插上产业转型硬翅膀)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图: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编者按: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经济运行轨迹和惯性,尤其是对于招商引资工作而言,更是面临全球性经济收缩、“去全球化”、企业投资谨慎化等新难题。
如何用创造性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招商引资中取得竞争优势,既是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面临的大考,也是广大市场主体和企业热切关注的问题。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帮助现有企业克服困难,补链强链,迅速恢复景气,既关系到现有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效。对此,全国两会期间,记者连续对各地书记、市长进行采访报道。本次专访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概要:聚焦企业痛点堵点纾难解困,千方百计把企业家的信心树起来、强起来
记者:周书记,您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守住“六保”底线,其中保市场主体是促就业、稳经济、惠民生的基础。请问在帮企、扶企、惠企等有助于提升地方营商环境的各种举措中,徐州市有哪些新动作?
周铁根书记: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是徐州近年来持之以恒在抓的工作。面对疫情期间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的困境,我们以开展营商环境“深化年”活动为抓手,聚焦企业痛点堵点纾难解困,千方百计把企业家的信心树起来、强起来,帮助广大中小企业缓过来、转起来。
一是强化包挂服务抓复工。率先出台《关于坚持两手抓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通知》,用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和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组织4300多名干部“一对一”包挂服务重点企业,帮助解决职工返岗、交通运输、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在全国全省较早重启了经济社会运行。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惠企业。制定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1条”,从减轻企业负担、稳定职工队伍、加大金融支持、强化精准服务等方面打出一套扶助企业的“组合拳”,有效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渡过经营难关。全市累计落实新增优惠政策减免企业税款1.01亿元,缓缴和减免社保、公积金、水电气等费用超31亿元,新增部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贷款79.5亿元。
三是强化协同发展抓贯通。围绕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行业龙头企业,及时协调152家市内配套企业复工,向50多个省内外城市发函或派专人对接,促成上下游300多个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建立淮海经济区交通物流联动协调机制,率先放开卡口管理、深入推进通行证互认免检,全面贯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增产达效。
概要:把产业链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第一战略”,围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主导产业,精准开展延链强链补链招商。
记者: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全国上下联防联控忙“战疫”,下半年要抢回失去的时间抓经济、抓招商,请问徐书记,下半年徐州的招商引资工作将重点聚焦哪些行业领域?疫情之下,如何开展招商工作?
周铁根书记:一是围绕产业链条招项目,把产业链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第一战略”,围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主导产业,不断充实完善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精准开展延链强链补链招商,重点引进产业层级和科技含量“双高”项目,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讯、物联网等领域抢占“智高点”。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强对接。抓住疫情引发的国际产业格局重组机遇,深耕欧美、日韩、港台等传统区域,同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做好宣传推介和产业承接准备,集聚更多优质外资企业落户徐州。此外,境内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重点招引央企、大型民营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布局开拓淮海经济区庞大市场。
三是着眼城市功能补短板。围绕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品质,积极引进一批“新基建”项目和高端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重大功能项目。
疫情之下,创新开启“云端线上”招商模式,改过去“面对面”为“线连线”“屏对屏”,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推动招商引资不停步,全市线上签约141个,总投资709亿元。
概要:制定“双百包挂、千企帮扶”三级服务协调机制
记者:国内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但全球疫情尚未出现拐点,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剧市场恐慌,外资外贸受到较大冲击。请问徐州在稳外资、稳外贸方面有哪些切实举措?
周铁根书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徐州狠抓国家和省政策落实,先后出台“惠贸12条”、促进外商投资、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具体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制定“双百包挂、千企帮扶”三级服务协调机制,形成了整体推进、齐抓共管的外资外贸工作格局。
一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联合金融机构开展“苏贸贷”普惠金融服务,开通“外贸复工贷”专项业务,积极为中小企业办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徐工进出口、江苏宗申车业等重点企业发放贷款1.53亿元,为300多家外贸企业承保出口金额4.74亿美元,给外贸企业抓复工、保订单、稳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助淮海国际陆港,推动“徐州号”中欧国际班列积极承接空海运货源、开拓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中欧班列一季度货运量同比增长4.6倍。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了更多外贸增长点。
三是深挖外资增长潜力。迅速制定激励措施,挖掘企业增资扩股潜力,梳理出41个增资扩股项目,累计增加协议外资4.8 亿美元。
概要:捧好区位交通优势“金饭碗”,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插上产业转型“硬翅膀”,营造人才创业“安乐窝”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我们知道,徐州汇聚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请问周书记,徐州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上有哪些考虑和打算?
周铁根书记:徐州科教资源富集,有14所高校和近20万在校大学生,在江苏省内仅次于省会城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捧好区位交通优势“金饭碗”,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插上产业转型“硬翅膀”,营造人才创业“安乐窝”,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构建高效率创新体系。全面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7条”,支持海内外高校院所在徐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引导更多风投资金、天使基金投入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聚焦产业科技创新这个重点,培育引进一批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扎实推动骨干企业普遍设立“一站两院三中心”,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
二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就像飞机起飞需要进跑道一样,创新平台就是支撑创新发展的跑道。我们将借鉴中关村、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改革创新经验,加快建设“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四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宽领域、多层次的平台体系,形成创新要素共生互助、聚合裂变的强大磁场效应,积极招引新兴研发机构落户,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提供全链条服务。
三是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用好“人才高地28条”,完善“1 N”集成支持政策体系,紧扣产业发展所需强化招才引智、招高引新,组织好上海合作恳谈会等大院大所对接活动,积极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高层次科创人才,完善支持人才创新体制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人财物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真正让各类人才在徐州尽展所长、成就梦想。
概要: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展战略,努力为“打造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提供坚强支撑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请问,徐州在下一步发展中将如何贯彻落实,有哪些部署?
周铁根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指示我们“关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长远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的奋斗目标,以此作为战略抓手来推动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走深走深,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总的定位是实现“两高两强”:即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越来越强。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展战略,深入推进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努力为“打造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发展,抢抓国家加大投资、强化支持的难得机遇,从做强园区功能、完善扶持政策、用好产业基金等方面系统发力,重点抓好5G、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存储等“新基建”项目,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加速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集群。
二是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将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梳理分析,研究制定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全景图、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招商引资突破作战图,聚焦主导产业“招大引强”,聚焦科技创新“招高引新”,聚焦产业需要“招才引智”,持续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是着力提振实体经济。深入推进千家企业培大育强工程,突出抓好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培育,促进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微企业做专做精。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扎实推动减税降费,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实打实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增强信心、稳定发展。
(特约编辑:丁银礼)
来源:新华号 记者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