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行3中文补丁(剧本杀尾行复盘解析+真相答案+凶手是谁+剧透结局)
尾行3中文补丁文章列表:
- 1、剧本杀尾行复盘解析+真相答案+凶手是谁+剧透结局
- 2、特德·休斯:纷乱的情史,书写动物的巫灵
- 3、杨幂新剧刺激啊,一集就真香
- 4、Linux系统故障修复和修复技巧
- 5、别只会冻结首行,首行尾行一起冻结你会不会?
剧本杀尾行复盘解析+真相答案+凶手是谁+剧透结局
欢迎观看推理王国剧本杀复盘栏目的精彩预告片。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
在线下剧本杀游戏实体店里面玩的剧本。
剧本的名字叫《尾行》。
【具体情况如下】
剧本人数:5人(3男2女)
剧本题材:现代、日式、恐怖、推理
剧本时长:3-4小时
剧本难度:新手
剧本作者:益本剧制
【剧本简介】
2004年10月26日,日本桶川发生一起震惊全日本的案件。……
一个月后轰动一时的桶川跟踪狂案终于定案。日本埼玉县警局发出公告,此案凶手被发现在家中自杀,并附上了一张现场照片。
此公告一出,众多女性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此案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尽管此案仍有许多谜题,但随着案子的敲定,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黑色的乌云笼罩在日本上空,一场大雨过后,这件事情好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和案件有关的人也都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可最近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些怪事。
穿着黑色雨衣的尾行者、少女的哭声、莫名其妙的绑架案。
随着绑架案的进展,这本该沉入大海的案件却被再次拖出水面,一层层迷云被渐渐地破开,事件的真相也终于照亮在阳光下。
。
更多剧本杀的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 。。
特德·休斯:纷乱的情史,书写动物的巫灵
特德·休斯,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二战后英国最重要的两位诗人之一。休斯是美国女诗人普拉斯的丈夫。他一生写了40多部作品,出版有《雨中鹰及其他:诗选1957-1994》《乌鸦》《生日信札》等诗集,《诗的锻造:休斯写作教学手册》《冬日花粉:休斯文集》等文集。从1984年直至去世,休斯一直是英国的桂冠诗人。
休斯的私人生活和他的诗大概一样有名,甚至比诗更受关注,尤其是他与西尔维亚·普拉斯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1956年的一场派对中两人相遇,在现任女友在场的情况下,休斯依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吻了普拉斯,普拉斯则“回敬”似的咬了他一口,两人的爱情由此开端——但结局悲惨。休斯的出轨给普拉斯带来巨大的伤痛,离婚、普拉斯的自杀更是让整个事件成为一场彻底的悲剧,休斯本人也因此受到众多指责;不过,这并非休斯唯一一次出轨……后来,休斯投入大量精力写作儿童诗,作为对早年家庭生活缺失的一种补偿。1998年1月,休斯在去世几个月前出版诗集《生日信札》,追忆了与普拉斯的共同生活,表达了对普拉斯真挚的爱,希望借此弥合伤痕。
多年过去,深重的伤痕是否可以弥合我们无法断言,但如今,一切尘埃落定,留下来的,还是他们的诗。
休斯从小对动物感兴趣,后以动物诗闻名。他下笔速度犹如霹雳,每每靠“梦、迷狂、恐惧、幻觉”招引缪斯,正如本文作者马鸣谦所说:“(休斯)长久沉浸在打猎与动物、梦与幻觉、无意识与精神分析、萨满与巫术、人类学与神话以及神秘哲学的氛围中。”沉浸在梦与幻觉之中、具有“牧神的巫灵精神”的休斯在写作上是幸运的,毕竟,又有多少诗人可以获得“有如神助”似的灵感体验?但当这种“巫灵精神”坠入日常生活,它所蕴含的强烈破坏性倾向,也成为休斯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恶魔。
撰文 | 马鸣谦
我没有写捧场文的习惯,向来畏惧给新出的译诗集写评,要写则必会花些功夫作细读,至少也要通读一遍。不过,这部诗集《雨中鹰及其他:诗选1957-1994》的作者特德·休斯是我长久关注的英语诗人,因此倒是有动笔的兴头。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或许,漫谈式的随笔更适合谈论休斯其人其诗。
《雨中鹰及其他》,作者:(英)特德·休斯,译者:曾静,版本:广西人民出版社|大雅 2021年1月
01
纷乱的婚恋史
下笔前,又重看了2003年的旧片《西尔维亚》,为的是激活当初的观影记忆。说实话,影片不是很出色,但格温妮丝·帕尔特洛的气质很接近普拉斯,丹尼尔·克雷格的扮相也与休斯有几分神似。男女主人公是二十世纪英语诗坛很少有的一对诗人夫妇(两人的写作水准又都不差),他们相遇、相爱复又相杀的纠缠往事,注定是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电影《西尔维亚》海报
据休斯本人日记和诗作记述,1956年他在剑桥大学时曾与五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名为《圣伯托弗评论》(St.Botolph’s Review)(圣伯托弗是剑桥纽纳姆郊区的圣公会教堂)。在杂志创刊的派对上,休斯遇到了正在剑桥求学的普拉斯。虽然休斯的现任女友也在场,可两人一见面就产生了磁铁般的吸引力,休斯吻了普拉斯,普拉斯则“狠咬”了他一口回敬。
普拉斯与休斯
《圣伯托弗评论》只办了一期,休斯和普拉斯却收获了炽热的爱情,四个月后他们就结婚了,然后一起到了美国。不久,休斯夫妇又回到了英国,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女儿弗里达和儿子尼古拉斯。
休斯曾回忆新婚后的那段美好时光:
我们每天都写诗。那是我们惟一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所做的就是写诗。
1961年8月,休斯夫妇在德文郡的北托敦镇买下了一栋名为“绿邸”(Court Green)的宅子,贴出广告打算转租他们在伦敦樱草山夏尔克特广场的小公寓。休斯和普拉斯接待了上门的租客——诗人大卫·维韦尔夫妇,随后邀请他们来“绿邸”做客。
休斯立即就被维韦尔的妻子阿霞·维韦尔(Assia Wevill)迷住了,两人发生了不伦之恋(影片《西尔维亚》也表现了这段细节)。休斯晚年诗集《生日信札》中有一首《做梦者》曾描绘当时两人的“来电”,这一年休斯三十一岁,阿霞三十四岁:
我看到她心里有一个做梦者
已爱上了我,而她无知无觉。
那时候,我心中的做梦者
已爱上了她,我心知肚明。
阿霞的父亲是俄裔犹太医生,母亲是德国人,全家在二战中逃离纳粹德国,定居在当时仍是英属托管地的巴勒斯坦的特拉维夫。阿霞19岁时嫁给了英国军人约翰·斯蒂尔,随夫移居到伦敦,过后又移居加拿大,进入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斯蒂尔离婚后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加拿大经济学家理查·李普西。1956年,在驶往伦敦的远洋航轮上,她遇到了21岁的诗人大卫·维韦尔,阿霞旋即又与李普西离婚,1960年嫁给了第三任丈夫维韦尔。
从照片看,阿霞是个标准的性感美人(如休斯所说,她“有一种多种混血的美”),又有语言天赋,她是伦敦广告界当红的撰稿人,还出演过广告影片。她同时也是一位很有抱负的诗人,曾以婚前姓氏阿霞·古特曼之名翻译出版了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集。
这样的一位闯入者,对神经质的、脾气暴躁的普拉斯当然是个严重威胁,普拉斯当时正忙于应付两个年幼的孩子、摇摇欲坠的婚姻和自己的写作苦恼。此外还需考虑到普拉斯的身心状况,她在少女时代就曾因为精神疾患接受过电击治疗。
阿霞·维韦尔
过后休斯在BBC《听与写》节目作诗歌讲座时,与阿霞频频见面。两人私下里是这样暗通款曲的:阿霞在办公室外采了一把刚割过的青草用香水浸泡过后寄给了休斯,三天后,她收到了回信——一枝寄自德文郡的草叶(文艺人士谈恋爱的确富有想象力)。有一次,阿霞的电话还直接打到了德文郡家中,普拉斯愤怒地拔掉了墙上的电话线。
1962年9月,普拉斯将休斯的信件和诗稿烧掉,将他赶出了“绿邸”,顺便还把阿霞的情况通知了不明就里的维韦尔。此后不久,普拉斯带着两岁的女儿、六个月大的儿子返回伦敦,住到之前夏尔克特广场拐角处的菲茨罗伊街。
1963年2月,普拉斯在伦敦寓所吸入过量煤气自杀,其时她正与休斯办理离婚手续。
普拉斯去世后,休斯让情人阿霞搬进了“绿邸”,帮着照顾普拉斯的两个孩子。1965年,阿霞生下了女儿舒拉,当时她还没有解除与大卫·维韦尔的婚姻。
悲剧接踵而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只是休斯的“管家”,而不是妻子。她被休斯的朋友和家人排斥,又被普拉斯去世后的舆论压力笼罩,于是变成了另一个“普拉斯”,时时怀疑休斯的不忠。休斯的确又有了新的外遇:先是和已婚的友人布兰达·赫登,然后是和比他小二十岁的护士卡罗尔·奥查德(1970年,休斯与奥查德结婚)。1969年3月23日, 阿霞同样在家中以煤气自杀,四岁的女儿也连带成为了牺牲品。
加拿大《麦克林杂志》2007年2月5日专题报道的八卦标题
围绕休斯的纷乱情史竟然带走了三个生命,引起社会舆论的喧哗是必然的。此后解读普拉斯和休斯婚姻悲剧的传记著作、回忆录出版了好几种。1984年,以色列两名记者甚至还为阿霞写出了一部传记《不理智的情人:阿霞·维韦尔传》,当年9月10日,《卫报》为此刊登了题为《特德·休斯,家庭暴君》的书评。休斯被贴上了“男性暴力”、“背德者”、“暴君”之类的标签,从此一路遭到女权主义者们的口诛笔伐。
休斯选择保持了沉默,努力让成长中的两个孩子免受媒体的侵扰。阿霞自杀的那年,休斯母亲也去世,受此影响,休斯一度曾停止写诗,只创作以孩子为对象的童话诗文。
直到1998年去世前,休斯才出版了纪念普拉斯的诗集《生日信札》。这是一次迟到的告白与疗愈,此后对休斯的攻击声浪才逐渐减弱。
不幸的是,多米诺骨牌还在继续倒下,2009年3月24日,休斯的儿子尼古拉斯·休斯在阿拉斯加的家中自杀去世。这是休斯亲人中第四位因自杀而故去者。
02
书写动物的巫灵
还是拨开八卦疑云,来看看作为诗人的休斯吧。
休斯出生在奔宁山脉一带的西约克郡麦特罗伊德村,过后又搬至梅克斯伯勒镇,本质上他就是一个山民。这里也是勃朗特姐妹的故乡,《呼啸山庄》故事的发生所在地。在休斯年轻时常有人将他比作《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高大结实,有一副高骨架,有坚定的神气和一张富有才智的脸。”
据休斯传记《特德·休斯:一个诗人的一生》,休斯自小就对动物感兴趣:三岁时从市场买回来很多铅制的动物模型,也经常用橡皮泥捏塑动物,建造“自己的动物园”。他的四岁生日礼物是一本很厚的绿封面的动物书,于是开始临摹动物图片。在哥哥杰拉尔德的带领下,他学会了捕鱼、制作陷阱和使用猎枪狩猎。不过,15岁时他停止捕捉动物,转而开始阅读和写诗。
休斯早年的狩猎经验与他的诗写作关联极大,日后他经常将两者联系起来思考,譬如:
创作的过程就是捕猎,而创作的成果——诗歌就是猎物。
这是在狩猎。诗歌是一种新的生物,是你自身之外的生活的新的标本。
你也许并不觉得这两种兴趣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捕捉动物和写诗,但是我越是通过追溯我的过去,我越是确信这两种兴趣是同一种。
在皇家空军两年服役期间,休斯开始细读莎士比亚。他对莎翁作品烂熟于心,经典语句随时可以信手拈来。《仲夏夜之梦》和几部悲剧是休斯创作灵感的秘密来源,其中大量出现的鬼魂、女巫、精灵、预兆、狂喜、迷乱等超自然因素构成了他文学素养的最初地基。休斯后来写出的艺术评论集《莎士比亚和全能女神》就是明显证据,这是一次重要的观念回溯和致敬。
退役后,休斯进入剑桥大学彭布鲁克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不久就改学人类学和考古学专业。这个转向对休斯的诗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大学期间,他经常光顾充斥“神秘学书籍”的剑桥沃特金斯书店,对萨满教、苏菲主义、藏传佛教、犹太神秘哲学、炼金术、神话充满兴趣。他很喜欢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的《白色女神:诗性神话的历史语法》(The White Goddess)一书,对荣格心理分析也情有独钟,自称“我很早就接触了荣格,读完了英译的荣格全集。”这些阅读都丰富了他的精神领域。
受叶芝首部诗集《乌辛漫游记及其他》的启发,他也开始广泛搜集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继莎翁之后,叶芝是引导休斯创作思维趋向成熟的第二个坐标。休斯也玩上了通灵板(Oujia Board)、塔罗牌和招魂术。与普拉斯婚后的1958年,他就曾送给她一副塔罗牌。他们两个经常玩通灵板,甚至还用来寻找创作灵感和诗中意象,如此行为简直就是叶芝夫妇的翻版。
1954年剑桥毕业后,休斯搬到了伦敦。其后两年,他做了很多有趣的工作:在伦敦动物园当过看守(这是兴趣所至的选择),当过玫瑰园园丁,也做过守夜人和学校老师,为英国电影发行人和制片人兰克读电影脚本。与普拉斯恋爱并结婚后,他一同去了美国,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立大学阿默斯特校区教英语和创意写作。
1956年,普拉斯打印了休斯的几首诗作,寄去纽约青年男女希伯来协会。该协会主办了处女作英语诗歌比赛,比赛评委即奥登、斯蒂芬·斯彭德和玛丽安·摩尔。休斯获奖了,摩尔给出的的短评简洁而确定:
休斯的天赋是不容置疑的。作品有重心,因情感和良心而发光。诗歌灵感被唤醒,用词恰如其分。
1957年,休斯首部诗集《雨中鹰》由艾略特所在的法伯出版社出版,凭借这本诗集获得了哈珀出版奖。随后1959年,又获吉尼斯诗歌奖。同年,第二本诗集《牧神节》(Lupercal)获得了毛姆奖和霍桑登奖。休斯的文运非常不错,顺利登上了诗坛。
《牧神节》(Lupercal)
1967年出版了诗集《沃德沃》(Wodwo),题材源于中世纪长篇爱情传奇诗《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971年,他到伊朗旅行时写出了诗剧《欧尔盖斯特》( Orghast)。此后出版的诗集包括《乌鸦》(Crow,1970)、《季节之歌》(Season Songs,1976)、《高黛特》(Gaudete,1977)、《沼泽镇》(Moortown,1979)、《爱密特废墟》(Remains of Elmet,1979)以及《河流》(River,1983)。
他还写了不少评论和随笔,此外还与英国剧作家彼得·布鲁克合作,翻译改编了塞内加的《俄狄浦斯》、德国剧作家韦迪金特的《苏醒的春天》、洛尔迦的《血的婚礼》、拉辛的《费德拉》、欧里庇得斯的《阿尔刻斯提斯》、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
1974年,休斯获得了女王诗歌奖,1977年获颁帝国荣誉勋章(OBE)。1984年,继约翰·贝杰曼之后担任了桂冠诗人。他得到了作为英国诗人能够得到的几乎所有奖项和最高肯定。
在我看来,第二本诗集《牧神节》(Lupercal)的书名和内容同时揭示了休斯的诗风和世俗命运。牧神节本是庆祝罗马畜牧神“卢波库斯”(也受到希腊神话中“牧神潘”的强烈影响)的古老节日,后来演变为情人节。休斯以擅长写动物诗驰名,长久沉浸在打猎与动物、梦与幻觉、无意识与精神分析、萨满与巫术、人类学与神话以及神秘哲学的氛围中,他的写作,不啻可以看做“牧神的巫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复活。
当了解了休斯的情史,我们会发现,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不自觉地带有某种破坏性的“牧神潘”(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潘”乃是创造力、音乐、诗歌、梦、恐怖与性爱的象征,“潘”时常隐匿森林中向宁芙仙女们求爱)。作为譬喻,这也完全可以用来解读他的私生活,以及围绕他身边的几位女性的命运。
03
补偿与回击
休斯一生出版了近五十部诗歌、散文、故事集,其中有一半左右是儿童文学作品。自1961年出版儿童诗集《会见我的家人!》后,他写出了20多本儿童诗集、剧本、故事集,如《没规矩的怪兽尼斯》、《月亮—鲸鱼和其他月亮诗》、《季节之歌》、《北极星下》、《何为真相?》、《猫和布谷鸟》、《美人鱼的手袋》等等,有不少成为了经典。1999年,华纳兄弟公司根据他的儿童科幻小说《铁人》,改编拍摄了动画影片《钢铁巨人》。他还和诗人希尼合编了两本很畅销的儿童诗选《咔嗒响的袋子》和《学校书包》。他连续二十多年担任了《每日观察》儿童文学比赛的评委以及W.H.史密斯国家文学比赛评委。
休斯对儿童文学倾注的热情,是对早年家庭生活缺失的一种补偿,这位青年时期的“牧神潘”,终于回归了平静的博爱。这一点,让我对他生出了不少的敬意与好感。
1998年1月,休斯在去世前几个月出版了诗集《生日信札》(Birthday Letters)。这是他30多年来陆续写成的88首诗的结集,是一部诗体回忆录,也是弥合伤痕之书。很多诗篇追忆了与普拉斯的共同生活,告白了他对普拉斯深沉的爱,细节精确生动,满怀焦灼诚挚的情感。甫一出版,便成为伦敦各大报章的头版要闻,收获无数好评。
不过,在补偿的同时,休斯在《生日信札》中也发出了惊人的控诉,对长久围困他的社会舆论展开了有力反击。譬如其中题为《一只只狗吃着你们的母亲》的一首诗,就将多年来不知疲倦地嚼舌头的媒体报章、八卦好事者、女权主义者形容为咬噬死者遗体的野狗、猎犬和鬣狗(动物诗可是休斯独门的自卫武器啊),诗语近乎诅咒。
《生日信札》
04
与同代诗人的交往
1953年, 奥登曾受文学评论家伊丽莎白·德鲁邀请访问史密斯学院,就在德鲁的起居间里举行了朗诵会,此时就读该校的普拉斯就在现场。她描绘奥登有着“麻布织物般的嗓音,还有干脆利落的出色表达”,当晚还在日记里写下了如下感慨:
哦,上帝,如果这就是生活,一知半解中的匆匆一见,闻上去有股啤酒和奶酪三明治的味道,高贵的眼神,自信的想法,请让我眼目明亮,逃离课业学习的苦恼……
奥登可以说无意间开启了普拉斯的诗人之路。
休斯与奥登也有交集,他曾在《巴黎评论》的访谈中谈及:
我和奥登超过打招呼性质的见面也只有两次。那是1966年的一个诗歌节上。我们的谈话非常简短。他说,“你对大卫·琼斯的《咒逐》(Anathemata)怎么看?”我回答说,“这是一部天才之作,杰作。”他说,“正确”。就这样。另一个场合是1966年伦敦南岸国际诗歌节晚会之后,当时他正在攻讦聂鲁达。我听了他诋损他。……我二十出头的某个时候,差不多整吞了奥登,或者试图吞下。那时大气候中处处感到他的存在。他有一些作品我一直非常佩服。我佩服他歌德的一面,他所有言论都充满了炫目的自然光彩。但我从未感到与他有任何真正的诗意投缘。我想他不是一个能够激发我挖掘自己东西的诗人。
休斯与艾略特就比较对味。1960年5月4日,在接受邀请后,他和普拉斯曾赴艾略特家共进晚餐,当时有斯蒂芬·斯彭德作陪。休斯后来还给艾略特写了评论集《神的舞者:致T.S.艾略特》,称艾略特是自己诗歌观念的重要开启者。他对艾略特的评价很高:
在我看来,他是非常伟大的一位诗人。极少的几个之一。
对诗人默温(W. S. Merwin),休斯则怀有特别的感情和认可:
我和默温一直很近。我在五十年代末通过杰克·斯温尼认识了他,当时他管理着哈佛的拉蒙诗歌图书馆。他们在伦敦有一所房子,西尔维亚和我1959年末回到那里时,他们在现实的以及其他多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帮助。狄多·默温给我们找了公寓,然后半装修了一下,又在我们女儿出生后给西尔维亚煮东西吃。那是我与默温友谊的最高点。那时他对我来说是一位重要作家。
休斯与诗人希尼以及2016年去世的桀骜弗雷·希尔都有交往。他曾与希尼共事,为青少年编选诗歌读本。休斯给了希尼很多鼓励,不过,据说早先读过希尼的诗后,他曾建议希尼转行从事“鳗鱼捕捞业”。希尼则一直维护休斯,有时甚至会为休斯的行为辩解。
1998年10月28日,特德·休斯在经历了18个月的癌症折磨后,于68岁时去世。第二年5月13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追悼会,希尼撰写了纪念文《伟大的人,伟大的诗人》,称誉休斯为“彼岸的天才”、“国土和英语的精神卫士”,并且“与七世纪惠特比寺院的第一位英国诗人凯德蒙一样不朽”。在高度评价其文学贡献同时,希尼也提及了个人生活对休斯造成的精神创伤:
个人和历史的不幸之事给他留下了伤痕。他带着预言家面对命运的觉醒, 必然要受到某种折磨。
关于如何应对挫折,休斯自己在给友人的信中是这么说的:
我试图所做的一切就是脱光衣服,成为赤子,跋涉于其中。
一个几乎被摧毁了的“现代牧神”,恰如他在诗中屡屡写到的灵兽一般,至死都在坚韧地抵抗着命运的风暴。
05
译入史回溯
休斯的诗很晚才被介绍到中国。
1983年,《外国文学》杂志第八期刊登了剑桥大学正衡翻译的四首休斯诗《献辞》《新年激情》《三月,不寻常的早晨》《记忆》,这是休斯诗在国内的首次译介。不过,译出的是他的后期诗,并非代表作。
1987年3月,刘湛秋主编的《八十年代外国诗选》选入了袁可嘉先生译出的《乌鸦飞下来》;4月,《二十世纪英美舒情诗选》选译了五首《卡夫卡》《雪莲花》《神学》《水是怎样开始玩耍的》《叶》;四川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诗选》选入了王央乐译出的《思想的狐狸》和正衡译出的《三月,不寻常的早晨》。
1988年4月,吴笛编译的《野天鹅——20世纪外国抒情诗选100首》选译了休斯四首诗《栖息枝头的猫头鹰》《蓟》《风笛曲》《孩子般的恶作剧》;9月,王佐良先生主编的《英国诗选》选入了袁可嘉先生译出的八首,即《马群》《风》《栖息着的鹰》《她的丈夫》《鼠之舞》《蓟》《乌鸦的第一课》《乌鸦最后的据点》,这是此前流传最广的译本。这八首诗也是我个人读到的最早的休斯诗,当时留下了很深印象。
此后台湾地区诗人陈黎译出了休斯诗21首,其他译者如屠岸、韦白和白元宝等也有散译。
手上这册曾静译《雨中鹰及其他:1957-1994》是休斯诗在国内的首次全面译介,这当然是值得庆贺的。
06
同一首诗的译文比较
这里以休斯的代表作The Thought-Fox为例,对袁可嘉译文和曾静译文作简略的比对。本来还细读了Crow's Last Stand(《乌鸦的最后据点》)和horses(《马群》)这两首,限于篇幅,只得舍弃。
关于诗题,袁译和曾译都译作了《思想之狐》。全诗分为六节,为方便阅读,将原文和两个译文分段排列。
首节原文:
I imagine this midnight moment's forest:
Something else is alive
Beside the clock's loneliness
And this blank page where my fingers move.
点评:首节句型结构不复杂,也没有生僻字。相对来说,袁译对转折句的表达更清晰,音色还原更好。曾译将转折关系的“除了”翻成了平行关系的“伴随”,不妥;另外,将my fingers move翻成“我手指摩挲”也有偏离原文,不如“我手指移动”更准确。
第二节原文:
Through the window I see no star:
Something more near
though deeper within darkness
Is entering the loneliness:
点评:首行袁译分成两段,效果更佳。第二行至第四行是一个整句,第二行的something连接了第三行末尾的within darkness,而more near though deeper是修饰something的。这一段袁译和曾译都稍嫌生硬,不够流畅。若果加以调整,或可如此译出:深藏在幽暗中/有什么东西越来越近/正走入这孤寂。
第三节原文:
Cold, delicately as the dark snow
A fox's nose touches twig, leaf;
Two eyes serve a movement, that now
And again now, and now, and now
点评:这一节首行中Dark snow曾译翻成“暗夜的雪”,比袁译翻成“黑色的雪”更精确些,不过,这个比喻是用来形容狐狸鼻子触碰枝条、树叶时动作的冷静和轻微,曾译将cold和delicately切断理解,不妥。后面两行中,a movement就是指一个动作,而连续出现四次的now,诵读上有连续叠加的效果,袁译以四个“一下”作还原,表现非常出色。在这方面,曾译的落差就比较大,“时断时续”出现了原诗没有的增饰改义。
第四节和第五节原文:
Sets neat prints into the snow
Between trees, and warily a lame
Shadow lags by stump and in hollow
Of a body that is bold to come
Across clearings, an eye,
A widening deepening greenness,
Brilliantly, concentratedly,
Coming about its own business
点评:这两节有连缀的意义关系。第四节首行有一个隐藏的主语It,袁译有出现“它”,而曾译未出现;不过,neat这里是“整齐”之义,袁译理解为“清晰”,偏离了原文。Lag by是缓缓走过的意思,袁译翻成“拖过去”,曾译翻成“落下”,都不够准确。此外,第四节后两句和第五节是贯通的,此处写到了狐狸变形钻入诗人躯体中的幻觉,是全诗的诗眼部分,但袁译和曾译都没有很好传达出这一点。关键是bold to come across clearings是修饰前面的a body的。若加以调整,这两节或可如此译出:
它在林间雪地上留下
齐整的足印,一个跛脚影子
小心翼翼地走过树桩,
钻进了大胆穿过开阔地的某人
的身躯中,一只
瞪大的深邃的绿眼睛,
出色地、全神贯注地
开始了它自己的工作。
第六节原文:
Till, with a sudden sharp hot stink of fox,
It enters the dark hole of the head.
The window is starless still; the clock ticks,
The page is printed.
点评:最后一节,袁译和曾译都不错。不过,首行曾译的“狐狸热臭”感觉有点怪怪的;袁译的首行也可以更简练一些,可调整为“直到它突然发出一股腥热刺鼻的狐臊气味”。关于尾行,袁译多出了原文中没有出现的“写”这个动作,似可调整为“而纸面上出现了字迹”更妥当一些。
《思想之狐》是休斯动物诗的开启之作,如同柯勒律治午睡醒来后写成《忽必烈汗》一样,它也来自一个真实的梦。1993年,休斯在《燃烧着的狐狸》一文里,曾详细追述了这个梦。那是1953年的一个冬夜,彼时休斯还在剑桥大学读英语专业,正为应付每周一篇的随笔作业而苦恼不堪。大约深夜两点时,他上床睡觉后做了个梦。他梦到自己仍坐在书桌边,门打开了,一只烧着的狐狸从火炉里走进了房间。休斯的回忆如此清晰:
它的眼睛充满了使人惊异的强烈的痛苦。它越走越近,直到站在我身边。我现在看清楚了它的手像人的一样。它展开它的手掌,手掌和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正在燃烧、流血。它把手掌摊平在我书桌上那张纸的空白部分。这个时候,它说道:‘别写了——你在毁灭我们。’当它抬起它的手掌时,我看到白纸上留下了一个血手印,就像一个看手相的标本。这个纸上的手印线条分明,掌纹清晰,湿湿的,闪着血光。
梦的记忆如此强烈,两年后,休斯据此写出了《思想之狐》。他在BBC《听与写》节目所作的讲座后来编成了《诗的锻造》一书,书中谈到了创作感受:
这是一只真实的狐狸。每当我读这首诗,我看到它在动,我看到它摊开它的爪子,我看到它的影子在不平整的雪面上移动。诗歌中的文字向我显示了这些,把它带得越来越近。
《诗的锻造》
在《思想之狐》之后,休斯屡屡以动物为书写主题,如《雨中鹰》《栖息枝头的鹰》《美洲虎》《第二眼看美洲虎》、《猪之视角》《狼嚎》《云雀》以及《鼠之歌》三首,鸟兽虫鱼等动物大量成为他笔下的诗材,数量很是惊人。1970年,休斯更以乌鸦为主人公写出了诗集《乌鸦》。他成为了继布莱克和劳伦斯之后英国诗坛最出色的动物诗诗人。
07
译者的对位法
梦,迷狂,恐惧,幻觉,这样的创作体验的确类似萨满的巫灵附体。休斯的一生中梦与诗创作的关系大矣!他在1970年某次访谈中谈及《乌鸦》诗集的写作,也提到很多诗都是自动显现,写作过程很迅速,如同“电击”一般。初听上去,这似乎与超现实主义的完全随机的“自动写作”类似,然而两者其实明显不同,因休斯的每次创作都有对梦境的深入体验与长久的酝酿反刍。
我在此前另一篇书评《美妙的上升——简评》中说过,文学译介类似一副语言装置的透镜,理解原文能力即镜体的透明度,而母语传达能力即镜面的凸面曲率,镜体越透明(不脱离原文意味),凸面曲率越小(不偏离原作者风格),则译作的还原度就越高。译者不但需要敏锐地理解原文,还须以出色的母语能力,去拟近、传达原作的语言风貌、幽微情绪与整体气氛。
要翻译好休斯这样富有萨满气质的诗人的诗作,跨越语言巴比塔的重重阻碍,尤其需要对诗人的思想背景、创作生成方式和语言特点作比较充分的了解。休斯的巫灵之诗,也在汉语语境中寻找与它对应的巫师——一位全身心沉浸其中的译者。
袁可嘉先生在八十年代的休斯译本当时之所以给予我强烈的印象,主要也是因为语言上的冲击力。由前面译文比较一节可知,他当时必是经过了长久往复的推敲。
在这部《雨中鹰及其他:诗选1957—1994》的“译后记”中,译者曾静自谦在翻译这本诗集之前,“对特德·休斯和他的诗歌了解得并不全面,更谈不上什么深刻的理解”,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初译稿,然后用将近三个月时间做了校对和润色。我想,如果能有更充分的前期准备和更长时间的打磨、修改,这部译诗集的表现定会更加出色。
译文不是固化的存在,而是一个持续改善的动态过程。我期待着这部译集未来的修订。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凌喆所著《特德·休斯诗学研究》。
撰文丨马铭谦
编辑丨张进,肖舒妍
校对丨张彦君
来源:新京报
杨幂新剧刺激啊,一集就真香
我们城市里,有这一群隐形人。
你酣睡的时候,TA可能在上演极品飞车;
你刷短视频的时候,TA可能和对手较量黑客技术;
回到正常生活,TA或许就是你的儿子、丈夫、女友……
外国电影看多了,会猜TA是:
特工,间谍,FBI,CIA……
今天,在我们的荧幕。
他们终于挂上属于自己的名字——国安人员。
《暴风眼》
当时看海报和预告,Sir也有点担心。
杨幂当主角,顺带旗下艺人作配。
顶流玩票?
好像并不是。
因为看完一集的网友,大喊“真香”。
夸的什么?
不是粉丝的彩虹屁,句句在点:
剧情不掉链,反派有脑子。
更重要的,让我们走近这帮隐秘的英雄。
其实不意外,《暴风眼》背后阵容有双重保障。
编剧梁振华。
09年曾执笔收获飞天奖的《密战》,谍战剧他很熟。
黄渤演的《春天里》,任达华的《澳门人家》,都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生存上创作故事。
对职业群像刻画的真、准,他有心得。
此外,最大一个保险——剧本通过广电总局、国安影视中心审查。
《暴风眼》不是一次猎奇的擦边球。
正如剧名,它将直面风暴中心。
用我们自己的镜头,拨开那些奇诡的迷雾。
洞察无名的真实。
01
紧
双清市国安小组,六年来任务头一回碰壁。
科长安静(杨幂 饰)在去汇报的路上,越想越不对劲。
十几个人追一个商业间谍,居然让他跑了?
准备,不可谓不完善。
出发前一个细节,四个侦查员听到“报时”的指示,统一喊出时点。
不同款式的表,掐最准的时间。
严谨,从头就在落实。
追捕行动,循序渐进无差错。
一个目标,4组成员。
不再所有人一窝蜂地涌出,各自都有意识地掩藏身份,被怀疑就迅速相互照应。
更别说,21世纪了,肯定有顶尖科技护航。
国安拿出了看家武器“天眼”。
全方位无死角锁定,想走都难。
安静放弃人力上“天眼”,还有一层打算。
以防对方会故意露出破绽,钓侦查员上钩。
按理说,这是一场“有准备的仗”,为啥就败了呢?
视角再换到反派这边,你才知道什么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商业间谍陈灿,代号“爆破”。
本次目的是本地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机密“DS材料人工合成技术”。
看几点就知道,老间谍了。
走两步一个停顿,余光扫一遍周围,120%的戒备心;
△ 步伐忽快忽慢,也是为了躲“天眼”系统追查
故意让司机调头,看看有没有继续尾行的车辆;
还有一个细节:
事先在车胎上藏钥匙,从出租车换成私家车逃窜,证明背后还有同伙。
面对跟踪,他够狡猾,算好时间,一踩油门。
加速甩开?
恰恰相反。
利用前头的卡车遮掩,换挡,突然减速,尾行观察。
猫鼠游戏,身份对调。
一个鸟瞰镜头,明面没有劲爆感,但私下的心机较劲更刺激。
这样巧思又带有专业镜头语言的追车戏,国剧里少见。
没完。
追踪过程每个动作、表情,都藏着一击致命的对峙。
双方同进一步电梯,侦查员明显更紧张。
间谍则驾轻就熟,反客为主。
来,看招——“去5楼,看电影去啊”
侦查员面对突然的进攻,只能僵硬地点头,回一句:啊。
好嘛。
一个字,引起间谍戒备了。
到了地铁逃脱,间谍不慌不忙,等到关门前一秒。
猛地往前,挤出车厢,溜之大吉。
完美。
等等,确定完美?
来到酒店,他嘴角上扬,用于伪装的眼镜舒心一摘……
悠闲地回头一看……
咦?
套用香港著名黑道观察员“傻强”那句话:
“那些看起来是在干别的事、又老在看着我们的人,就是警察。”
诶眼前不就是?
好在这位小弟勇敢对视,让他打消了疑虑。
以上内容,仅《暴风眼》第一集半程内容。
追击与反追击,侦查与反侦查,布局与破局。
称得上国剧久违的硬制作。
一个你更不敢相信的事实——这个突破重围,看似无所不能的“爆破”。还只是剧中跨国谍报组织里,不起眼的一个。
上来就把市局摆一道,往下怎么演?
任务结束,安静也瞧出了不合理的地方。
省厅掌握了更多个人信息,却不提供,也不派支援。
是真的想抓这个人吗?
机智的毒饭,一定有所察觉了,这是个——连环套。
间谍很谨慎,但他不知道的是,从一开始就被算计了。
对付越精明的对手,就越要利用他的自负。
陈灿以为靠实力摆脱了层层围堵,但这种心理却让他落入了更大的套里。
设局者,省厅的人。
(精彩部分,Sir不多剧透,留给各位自己体验。)
不惜瞒着行动组,意图何在?
一旦关键技术被间谍窃取,甚至会丢失战略上的主动性,引来危机。
因此必须放长线钓大鱼,把他和他幕后的组织,一网打尽。
看完头3集,Sir的确来劲了。
查案追凶,没有过分的巧合,靠侦查员的经验,推理符合逻辑。
审讯也不靠吼,利用嫌疑人的信息差,轮班调整手表的时间,巧妙设下时间陷阱,使得嫌疑人提前开口,一举反杀。
以及一些合理的科技较量(包括数据吸盘、变声器等等)。
逻辑在线,配角不划水,没有多余的闲笔。
这样的紧凑感。
这样缜密而不失格局的架势。
国产反谍战,多久没见过了?
02
松
别误会,《暴风眼》还不是一部纯反谍战剧。
刺激的你来我往之间,还有一个“X因素”。
国安人员的特殊性。
第一集三分之一时间,腾出给日常戏。
安静和母亲吃面。
妈妈夹菜时不小心掉了一片,立马夹起来塞到女儿碗里。
Sir都想起,以前吃饭老妈也是这个样子。
不是不怕脏。
注意,她妈就没给自己夹过菜——她把自己做的全部菜,都夹给了女儿,想尽量让她多吃点。
女儿每天都太晚回家,太晚吃饭了。
安静还算好的。
男主马尚(张彬彬 饰),两三年才回一趟家。
连和父母凑一桌吃口热饭的时间都没有。
安静回家时,仔细看你会发现她的车设置了“伴我回家”功能。
P.s. 车头灯在车辆熄火后的延时关闭,方便车主借助光线看清路况。
暗示这类职业熬夜连轴转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些“闲笔”有什么用?
它们正在暴露国安人员面对的第二个大BOSS——孤独。
且,这孤独还是有等级的。
国安人员不同职级,也有相应不同的“保密等级”。
比如安静,市局的人,保密程度相对低点。
她能在饭桌上跟妈妈抱怨,自己任务失败了,妈妈也知道,女儿是干国安的。
但当妈妈想进一步安慰时。
不好意思,打住。
马尚是国安部的人,保密程度更高。
爸妈压根不知道自己儿子在做什么,更不要说一起长大的同学朋友了。
于是。
越不能说,越躲;越躲,越寄情工作。
从秦厅说的话来看,干这一行,有无数人曾经掉进过那个“深渊”。
与魔鬼战斗的人,要记住自己不要成为魔鬼
“当你凝视深渊
深渊也在凝视你”
缉凶的“紧”,让Sir激动。
而日常的“松”,才真正让观众动容——它让人物有了立体的阴影;让英雄,有了软肋。
《暴风眼》实打实在突破我们对“国安人员”,甚至许多无名英雄的印象。
就像老领导对安静的独白。
老上级秦厅笑着说,自己的左肩有旧伤,是当年执行任务留下的。
为了在潜伏工作中掩护同伴,故意挨了一颗子弹。
行动,性命都是绑在裤腰带上的。
类似台词,固然让人肃然起敬。
但《暴风眼》好就好在,它在塑造战士身上大无畏精神的同时。
也保留了他们背后的“大无奈”。
它告诉我们,眼前的是英雄,也是某个人家的孩子。
他们也会软弱。
他们,也该被呵护。
03
真
最后,Sir知道你们更关心什么:
杨幂到底发挥咋样?
不久前,《刺杀小说家》里她饰演的屠灵,有说合适的,也有说演得莫名其妙的。
这回的角色,市局科长,又是走冷硬路线。
她能驾驭住吗?
Sir客观地说——不期待质的进步,但能看到稳定求变。
《暴风眼》2019开拍,和《刺杀小说家》的开机时间相差无几,因此电影里屠灵的水平,基本和本剧在同一水平线。
稳是基本盘。
再加上细节处,不出戏的“设计”。
安静对着对讲机下完命令,会下意识抿嘴,表现角色的“怯”。
此时无法掌握全部情报的她,差了底气,但依然要在下属面前表现冷静。
设计,当然是演员最浅的基本功。
所谓突破,Sir指的也不是敢上原音,刻意压低声线这些小动作。
杨幂演戏的硬伤,李少红一针见血地说过:
太程式化。
这回有几个场景,她有意识地在冲破瓶颈。
两场戏,都是对行动中上级的安排存疑,和领导宋局起了争执。
同样是争执,差别在哪?
头一回,莫名其妙让间谍跑了,一肚子不爽,咄咄逼人。
下一次,除了表示异议,更是要争取参与行动的机会。
因此脸上的委屈,憋住的泪。
她有意打同情牌。
她不再是单纯的给“埋怨”“争执”的反应,开始学会理解角色动机。
事实证明,脱离“少女”和“古偶”的杨幂,并没有失去光彩。
甚至显得更沉稳。
作为顶流女演员,Sir并不反感杨幂类似尝试。
当然,杨幂背后还有无数人的“帮助”。
总编剧梁振华说过:他骨子里对经典现实主义非常有创作欲念。
什么叫欲念?
从行动上说,就是“死磕”。
19年开机前,他带着团队反复打磨剧本,走访国安人员。
所以,杨幂和所有演员一样。
进了剧组,就进入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国安宇宙”。
剧情和道具的设计,会让你觉得可信,不出戏。
还有反谍战戏常见的“易容术”。
人皮面具,都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
开拍前,梁振华还问了个问题:
国安和公安,在大家眼里有什么区别。
包括Sir在内,第一时间也有点懵,得去查资料才知道。
他给出了答案,很简单的一句话:
“公安处理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而国安处理的是敌我矛盾”
听完后,Sir并没有觉得在背理论,或者掉书袋。
只觉得他们对于我们,实在是陌生。
剧里马尚曾经说过一句话:
“刚进国安,还以为就坐坐办公室
分析分析情报什么的”
这不就是大多数人对许多国家机构的观念吗?
了解只停留在新闻、图片,以及一些碎片报道。
别忘了。
国安人员,处在更隐秘、更边缘的地方。
我们一辈子,可能都对他们的付出一无所知。
让这部剧问世,主创的目标其实没别的。
就一点:
“致敬过去今天和未来
奋战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
这话可能说“大”了。
Sir作为一个观众的答案,其实更简单,就是去看见。
褪去国安的神秘性。
看见作为战士的人,身后也有一个家;
看见无名英雄们,也有自己的困境和坚持。
别误会。
Sir说的看见,不是对英雄瞻仰。
更多的,是对“人”的尊重。
所谓“暴风眼”,既是在说情报工作的激烈。
在Sir看,更是代表包裹在那些个体周围,挥之不去的宏大外壳。
而看完《暴风眼》后,我们要做的:
先去看清,那里并不是一片藏在“国安”招牌下,机械运作的模糊面孔。
然后才能看见。
那些在山河每一处。
守护你我的,真实血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贫民窟的百万雪糕
Linux系统故障修复和修复技巧
一、单用户模式
Linux系统提供了单用户模式(类似Windows安全模式),可以在最小环境中进行系统维护。在单用户模式(运行级别1)中,Linux引导进入根shell,网络被禁用,只有少数进程运行。单用户模式可以用来修改文件系统损坏、还原配置文件、移动用户数据等。
以下列举了几个单用户模式修复系统故障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root密码忘记
在单用户模式中,Linux不需要root密码(Red Hat系统不需要root密码,但SuSe则需要,不同Linux系统稍有差别,本文以Fedora Core 6为例讲解),这使更改root密码非常容易。了解当系统引导进入多用户模式失败时,如何进入单用户模式,非常重要。
1、 在系统启动过程中,会出现开始界面,按任意键,进入GRUB菜单选项。(若希望以后无此提示,直接进入GRUB菜单选项,删除配置文件grub.conf中“hiddenmenu”项即可。)
2、 按“e”键编辑GRUB引导菜单选项,按“e”键后的GRUB屏幕。通过箭头键下移到kernel行,并按“e”键,
3、在尾行光标处添加single,按回车键返回前一个屏幕,按“b”键进行引导,则系统自动进入单用户模式,如果要改变root密码,则执行命令:sh-3.1# passwd root
更改成功后,执行命令exit退出重启即可。
大家可以在单用户模式中去纠正阻止系统正常启动的很多问题,比如:
1、 禁用可能中止系统运行的服务如禁用Samba服务,则执行:sh-3.1# chkconfig smb off下次系统引导就不会启动Samba服务了。
2、 更改系统缺省运行级如果X Window无法启动或者出现故障,可以编辑/etc/inittab文件,采用文本方式登录,更改initdefault引导级别为3:id:3:initdefault:
案例二:硬盘扇区错乱
在启动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硬盘可能有坏道或扇区错乱(数据损坏)的情况,这种情况多由于异常断电、不正常关机导致。
此种问题发生,在系统启动的时候,屏幕会显示:
Press root password or ctrl D:
此时输入root密码系统自动进入单用户模式,输入:
fsck -y /dev/hda6
(fsck为文件系统检测修复命令,“-y”设定检测到错误自动修复,/dev/hda6为发生错误的硬盘分区,请依据具体情况更改此参数)
系统修复完成后,用命令“reboot”重新启动即可。
案例三、GRUB选项设置错误
“Error 15”显示系统无法找到grub.conf中指定的内核。
GRUB引导错误信息,我们观察发现因为打字错误,内核文件的“vmlinuz”打成了“vmlinux”,所以系统无法找到内核的可执行文件。
我们可以按任意键回到GRUB编辑界面,修改此错误,回车保存后按“b”键即可正常引导,当然不要忘记进入系统后修改grub.conf文件中此处错误。
这是很多初学Linux的用户在修改GRUB设置时很容易犯的错误,出现此黑屏提示时注意观察报错信息,即可针对性修复。
二、GRUB引导故障排除
我发现有时Linux启动后会直接进入GRUB命令行界面(只有“grub>”提示符),此时很多用户就选择了重新安装GRUB甚至重新安装系统。
其实一般而言此故障的原因最常见的有两个:
一是GRUB配置文件中选项设置错误;
二是GRUB配置文件丢失(还有少数原因,如内核文件或镜像文件损坏、丢失,/boot目录误删除等)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可以首先通过GRUB命令引导系统后修复;若是第二种情况,则要使用Linux救援模式修复了(本文后续有描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RUB启动系统的引导过程,grub.conf文件中主要的配置选项如下:
(注意,GRUB配置文件为/boot/grub/grub.conf, /etc/grub.conf只是此文件的软链接) title Fedora Core (2.6.18-1.2798.fc6) root (hd0,0) kernel /boot/vmlinuz-2.6.18-1.2798.fc6 ro root=LABEL=/ rhgb quiet initrd /boot/initrd-2.6.18-1.2798.fc6.img
其中:
“title”段指定了GRUB引导的系统:
“root”段指定了/boot分区所在的位置:
“kernel”段指定了内核文件所在位置,内核加载时权限属性为只读(“ro”)以及指定根分区所在位置(root=LABEL=/);
“initrd”指定了镜像文件所在位置。
所以GRUB在引导时顺序为首先加载/boot分区,然后依次载入内核与镜像文件。
案例
“title Fedora Core (2.6.18-1.2798.fc6)”段被误删除
此时,系统启动后会自动进入“GRUB>”命令行,为排除故障我们可以依次做如下操作:
1、查找/boot/grub/grub.conf文件所在分区GRUB> find /boot/grub/grub.conf(hd0,0)
2、查看grub.conf文件错误GRUB>cat (hd0,0)/boot/grub/grub.conf建议系统安装设置好后,要将grub.conf文件备份,如果有备份文件如grub.conf.bak,则此时可以查看备份文件,与当前文件比较,发现错误:GRUB>cat (hd0,0)/boot/grub/grub.conf.bak
3、确认错误后,先通过命令行方式完成GRUB引导,进入系统后再行修复grub.conf文件错误:
1)指定/boot分区root (hd0,0)
2)指定内核加载kernel /boot/vmlinuz-2.6.18-1.2798.fc6 ro root=LABEL=/ rhgb quiet
3)指定镜像文件所在位置initrd /boot/initrd-2.6.18-1.2798.fc6.img
提示:GRUB支持tab键命令补全功能
4、从/boot分区启动boot (hd0,0)
命令行模式可以在GRUB菜单模式中通过按“c”键调用,也可以用于测试新编译的内核(设置kernel、initrd引导新内核及镜像文件)。增加对GRUB引导以及Linux系统引导知识的了解将对此类故障排除大有帮助。
三、Linux救援模式应用
当系统连单用户模式都无法进入时或出现GRUB命令行也不能解决的引导问题,我们就需要使用Linux救援模式来进行故障排除了。
步骤如下:
1、将Linux安装光盘(如果使用CD光盘,则放入第一张引导光盘)放入光驱,设置固件CMOS/BIOS为光盘引导,当Linux安装画面出现后,在“boot:”提示符后输入“linux rescue”回车进入救援模式。(想了解救援模式详细信息,还可以按F5键查看)
2、系统会检测硬件,引导光盘上的Linux环境,依次提示你选择救援模式下使用的语言(建议选择默认的英文即可,根据笔者测试,部分Linux系统选择中文会出现乱码);键盘设置用默认的“us”就好;网络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大部分故障修复不需要网络连接,可不进行此项设置,选择“No”。
3、接下来系统将试图查找根分区,出现挂载提示,设置默认在救援模式,硬盘的根分区将挂载到光盘Linux环境的/mnt/sysimage目录下,默认选项“continue”表示挂载权限为读写:“Read-only”为只读,如果出现检测失败可以选择“skip”跳过。此处,因为要对系统进行修复,所以需要有读写权限,一般选择默认选项“continue”。
进入下一步后,系统提示执行“chroot /mnt/sysimage”命令,可以将根目录挂载到我们硬盘系统的根目录中去。
案例一:双系统启动修复
当我们安装双系统环境,先安装Linux再安装Windows;或者已经安装好双系统环境的Windows损坏,在重新安装Windows后,保存 GRUB的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导记录)会被Windows系统的自举程序NTLDR所覆盖,造成Linux系统无法引导。
1、如果要恢复双系统引导,首先用上述方法进入救援模式,执行chroot命令如下:sh-3.1# chroot /mnt/sysimage
2、将根目录切换到硬盘系统的根目录中,然后执行grub-install命令重新安装GRUB:sh-3.1# grub-install /dev/hda“/dev/hda”为硬盘名称,如使用SCSI硬盘或Linux安装在第二块IDE硬盘,此项设置要做相应调整。
3、然后依次执行exit命令,退出chroot模式及救援模式(执行两次exit命令):sh-3.1# exit系统重启后,将恢复GRUB引导的双系统启动。
案例二:系统配置文件丢失修复
系统在引导期间,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init进程读取其配置文件/etc/inittab,启动系统基本服务程序及默认运行级别的服务程序完成系统引导,如果/etc/inittab误删除或修改错误,Linux将无法正常启动。此时,只有通过救援模式才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etc/inittab文件丢失引导错误示例
1、有备份文件的恢复办法进入救援模式,执行chroot命令后,如果有此文件的备份(强烈建议系统中的重要数据目录,如/etc、/boot等要进行备份),直接将备份文件拷贝回去,退出重启即可。
如果是配置文件修改错误,如比较典型的/boot/grub/grub.conf及/etc/passwd的文件修改错误,也可以直接修正恢复。
假设有备份文件/etc/inittab.bak,则在救援模式下执行:
sh-3.1# chroot /mnt/sysimage sh-3.1# cp /etc/inittab.bak /etc/inittab
2、没有备份文件的恢复办法如果一些配置文件丢失或软件误删除,且无备份,可以通过重新安装软件包来恢复。
首先查找到/etc/inittab属于哪一个RPM包(即便文件丢失,因为存在RPM数据库,一样可以查找到结果):
sh-3.1# chroot /mnt/sysimage sh-3.1# rpm -qf /etc/inittab initscripts-8.45.3-1
退出chroot模式:
sh-3.1# exit
挂载存放RPM包的安装光盘(在救援模式下,光盘通常挂载在/mnt/source目录下):
sh-3.1# mount /dev/hdc /mnt/source
Fedora系统的RPM包存放在光盘Fedora/RPMS目录下,其他Linux存放位置大同小异,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另外,因为要修复的硬盘系统的根目录在/mnt/sysimage下,需要使用——root选项指定其位置。
覆盖安装/etc/inittab文件所在的RPM包:
sh-3.1# rpm -ivh ——replacepkgs ——root /mnt/sysimage /mnt/source/Fedora/RPMS/ initscripts-8.45.3-1.i386.rpm
其中的rpm命令选项“——replacepkgs”表示覆盖安装,执行完成后,即已经恢复了此文件。
如果想只提取RPM包中的/etc/inittab文件进行恢复,可以在进入救援模式后,执行命令:
sh-3.1# rpm2cpio /mnt/source/Fedora/RPMS/initscripts-8.45.3-1.i386.rpm | cpio -idv ./etc/inittab sh-3.1# cp etc/inittab /mnt/sysimage/etc
注意此命令执行时不能将文件直接恢复至/etc目录,只能提取到当前目录下,且恢复的文件名称所在路径要写完整的绝对路径。提取文件成功后,将其复制到根分区所在的/mnt/sysimage目录下相应位置即可。
救援模式是维护Linux的有力武器,本文以上述两个例子讲解了它的应用方法,希望能够给读者一点启示。解决Linux系统启动的故障,必须充分理解Linux的引导过程,才能够对故障进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别只会冻结首行,首行尾行一起冻结你会不会?
在Excel中,当数据记录很多的时候,查看起来有时候会滑动很长时间,标题也看不见了,那么需要我们把标题或者首行或者首列固定下来。方便查看数据。今天,小必给大家教几种窗格冻结的方法。
1
冻结首行/首列
操作:单击【视图】-【冻结窗格】-【冻结首行】,如下图所示:
注意:冻结首列同时冻结首行的操作是一样的,在视图里选择冻结首列即可。也可以将表格转换为超级表,首行或者标题行在下拉的时候将自动保留。转换为超级表的快捷键为<Ctrl T>,如下图所示:
2
冻结前几行/前几列
操作:要冻结前N行,首先选中第N 1行/列,然后单击【视图】-【冻结窗格】,如下图所示:
3
同时冻结前几行/前几列
操作:选中要同时冻结的第N 1行与第N 1列的交叉的单元格,然后单击【视图】-【冻结窗格】,如下图所示:
注意:也可以使用拆分窗格的方法进行。同上面的冻结一样,选中那一列,就对该列左边的数据进行拆分,选中整行就对该行上面的数据进行了拆分,选中那一个单元格就类似于同时冻结了首行与首列。
操作:选中要拆分的窗格,单击【视图】-【拆分】,如下图所示。(另:要取消拆分,再次点击拆分即可取消;当把鼠标放在窗格线上的时候出现两道双线的时候就开始拖动窗格线,改变冻结的位置)
4
冻结首行 尾行
操作:选中数据区域,按<Ctrl T>转换为超级表,然后选中最后一行,点击【视图】-【拆分】。如下图所示。(注:点击完拆分以后一定要先单点一下单元格,然后再拉滚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