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伊利亚的宠物手册(每日英汉互译:随笔ESSAY)

导读 伊利亚的宠物手册文章列表:1、每日英汉互译:随笔ESSAY2、好书榜 | 就算受到了歧视,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3、全球抗疫大考 三峡集团向海外传递温暖力量4、坦克的娘化之路:从

伊利亚的宠物手册文章列表:

伊利亚的宠物手册(每日英汉互译:随笔ESSAY)

每日英汉互译:随笔ESSAY

ESSAY, any relatively brief literary composition on a restricted topic. It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divisions of literature—along with poetry, drama, and fiction.

随笔,关于限定话题,相对简短的任何文学作品。它与诗歌、戏剧和小说等一起都是文学的主要门类之一。

The essay as a literary genre is very broad, covering many subforms, a wide range of subject, and a variety of styles. The essay, an artistically wrought and imaginatively developed work of nonfiction, may reveal an author’s personality, express his speculations on life or events, or make a formal statement about his attitude toward a precise, objective subject. Although an essay is customarily brief, it may also be an extended formal treatise, such as John Locke’s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0) and Ernst Cassirer’s Essay on Man (1944). An essay is usually in prose, but there are examples in verse, such as Alexander Pope’s Essay on Criticism (1711) and Essay on Man (1733—1734). The term “essay” originated in the 16th century with Montaigne, who called his writings essais---that is, trials or attempts and hence tentative rather than final statements. But the form is actually far older.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非常宽泛,涵盖许多子形式,主题广泛,形式多样。随笔,在艺术上有特定风格,并在想象力上是成熟的虚构作品,可以揭示作者的个性,表达其对生活或事件的思索,或者对一个明确、客观的主题进行一番其态度的正式阐述。尽管随笔通常是简短的,但它也可以是一种扩展的正式论述,诸如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1690年)和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1944年)。随笔通常归属散文,但在韵文中也有例子,比如亚历山大·蒲柏的《论批评》(1711年)和《人论》(1733年至1734年)。“随笔”一词,源自16世纪的蒙田,他称他的作品为随笔---换句话说,是试验或尝试,因此是试验性的,而不是最终的陈述。不过这种形式实际上要古老得多。

Types. Attempts to classify the types of essays have had only limited success, for a literary mode as protean as the essay can assume an almost endless number of forms. There are two principal kinds of essays: formal and informal. Informal essays are brief, discursive, highly personal and individual statements that are conversational in tone and loose in structure. Formal essays are longer, more tightly organized expositions of personal opinions or attitudes on specific and impersonal subjects. Sharper distinctions than these are arbitrary and usually deal more with subject matter or style than with literary form. Often, but by no means always, the informal essay is considered the only one that may be regarded a truly literary type.

类型 想对随笔进行分类的尝试收获不大,因为作为像随笔一样千变万化的文学模式可以设想几乎有无数的形式。但随笔有两种主要形式: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非正式随笔简短、散漫、高度个人化,而且陈述独特,因此它口语化,结构松散。正式随笔更长,对表达个人见解或特定且客观主题的态度要更为严谨。相比那些武断的陈述区别更为明显,通常是更多地涉及主题事物或风格,而非文学形式。

In the informal essay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revelation of some aspect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author. Informal essays range from brief observations—such as La Rochefoucauld’s Maxims (1665), which are sometimes only a sentence in length—to extended and elaborate treatments of a subject—such as Henry David Thoreau’s Walden (1854), a full-length book. But almost all informal essay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marked personal element, a suggestive rather than formal or analytical treatment of the subject, an informal structure, a graceful style that appears to be effortless, and a conscious striving for literary effect. The informal essay is the most urbane and civilized of literary forms. Its best examples are graceful ruminations of persons of wit, learning, and good humor, presenting the play of well-trained, speculative minds on events and persons. It attempts to convey a mood and an attitude, to persuade without argument and to entertain without strain.

在非正式随笔中,重点在于揭示作者个性的某些方面。非正式随笔出自简单的观察—如拉罗什福科的《箴言集》(1665年),有时仅仅是扩展和详细阐述主题的一个长句子,又如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1854年),有时是一本完整的书。但几乎所有非正式随笔都是以个人因素为特征的,一种对主题揭示性的,而非正式或分析的阐述,一种非正式的结构,一种看起来不费力的优雅风格,以及一种有意识追求的文学效果。非正式随笔是最文雅,最文明的文学形式。它的最佳例子是人的智慧、学识和机智幽默的优雅沉思,呈现出对事件和人物训练有素,深思熟虑的思想把握。

Certain general subcategories of informal essays may be made, although they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The familiar, or personal, essay presents an aspect of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as he reacts to an experience, object, or event, usually in a light, conversational tone and with a structure apparently determined by patterns of association—although the “formlessness” of the familiar essay is often a deceptive mask for skillful organization. The familiar essay strives to be what Virginia Woolf said of Montaigne’s work—a “talking of oneself, following one’s own vagaries, giving the whole maps, weight, colour and circumference of the soul in its confusion, its variety, its imperfection.” The character essay describes a representative person in term of a dominant trait, and it thus becomes a personal, and often witty and satiric, comment on a class or a type.

某些非正式随笔可能会出现一般的子分类,尽管它们并不相互排斥。即常见的随笔,或个性化的随笔,当作者对经历、对象或事件做出反应时,随笔便会呈现出他个性的某个方面,通常是以轻松、谈话的语气,而结构显然是由联想模式决定的---虽然非正式随笔的“无形”常常是一种对巧妙组织的迷惑性掩饰。常见的随笔力图达到弗吉尼亚·伍尔芙对蒙田作品评价的目标那样---一种“谈论自身,遵循作者自己的奇思妙想,迷失的灵魂、多样性、不完善中为灵魂给出整体的图样、重量、色彩和周长”。人物随笔根据一种主导特征来描述代表性的人物,因而它就成为了个人的,而且常常是风趣的和讽刺的,是对一个种类或一种类型的评论。

An informal essay may be a narrative, a description, an anecdote, a reflection, a dream, a piece of whimsical extrapolation, and exemplum, or any of various other things. What all these kinds of essay share is their personal, almost confessional, quality. What the author thinks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s more than the subject itself, and how he EXPRESSES that attitude is the essence of the art of the piece.

非正式随笔可以是一种叙述、描述、轶事、反思、梦想、一个异想天开的推断和例证,或者任何不同的其它事情。所有这些类型的随笔所分享的都是它们自身几乎自白的特性。作者对主题事物的思考要比主题本身更重,而他如何表达这种态度才是这一艺术的本质。

The formal essay has logical structure, dignity, and seriousness of purpose. It may be critical, examining and passing judgment on works of art or events of history. It may be scientific, presenting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or observation. It may be philosophic, dealing with moral, religious, educational, social, or political issues. In the strictest sense, the formal essay, like the informal, needs to be shaped by an attitude and a special point of view but with less emphasis on the author than in the informal essay. For example, although Charles Lamb is no more present in his informal Essays of Elia (1823) than Matthew Arnold is in his formal Essays in Criticism (1865),Lamb in a sense is the subject of his essay, whereas Arnold is not of his. The formal essay should also have greater dignity and scope, firmer organization, and greater earnestness of purpose. The term “formal essay” is often applied, though with questionable appropriateness, to expository or descriptive pieces that are factual and objective—such as the 20th century magazine article—or that present reasoned opinions—such as editorials.

正式随笔具有逻辑结构、尊严和目的的严肃性。它可能是评论的,对艺术作品或历史事件进行审视和给予判定。它可能是科学的,呈现出实验或观察的结果。它可能是哲学的,应对道德、宗教、教育、社会或者政治问题。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正式随笔,像非正式随笔一样,需要通过一种态度和特殊的观点来塑造,但相比非正式随笔要更少地强调作者。例如,虽然查尔斯·兰姆在他非正式的《伊利亚随笔集》(1823年)中并不比马修·阿诺德在他正式的《评论的随笔》(1865年)中出现的多,但在某种意义上,兰姆是他随笔的主题,而阿诺德却不是。正式随笔还应当具有更大的尊严和视野,更坚实的架构,以及更重要的目的。尽管适当性还存在疑问,但“正式随笔”这个词会经常被用于陈述或描述事实和客观的作品---如20世纪杂志的文章---或者提出理性的观点---如社论。

Two qualities seem to be essential to the essay, whether formal or informal: the presentation of a personal point of view and the conscious striving for grace of EXPRESSION.

对于随笔而言,有两个特性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正式随笔或非正式随笔:对个人观点的陈述和有意识地追求优雅的表达。

Forerunners. The essay had a long prehistory if Montaigne is considered its father. In the Bible it is found in the Book of Proverbs, Ecclesiastes, and Ecclesiasticus, as well as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prophets and of Jesus. 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 (121—180) are aphoristic essays, as are the Colloquies (1519) of Erasmus, the Maxims (1665) of La Rochefoucauld, and Benjamin Franklin’s Poor Richard’s Almanac (1732—1757). The philosophical treatises, dialogues, and letter of the classical world adumbrate the essay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embody personal EXPRESION on their subjects.

先行者 如果蒙田被认为是随笔之父的话,那么随笔已具有了很长史前史。在《圣经》中它就出现在《箴言》,《传道书》和《便西拉智训》中,也出现在先知和耶稣的话语中。马可·奥里利乌斯的《沉思录》(121年至180年)都是格言的随笔,就像伊拉斯谟的《对话录》(1519年 ),拉罗什福科的《箴言集》(1665年),以及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查理年鉴》(1732年至1757年)。哲学论述、对话以及古典世界的书信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随笔在它们的主题上达到了他们体现的个人表达。

The Greek philosopher Theophrastus (c.370—c.287 B. C.) is reputed to be the author of a group of characters, brief sketches describing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who typify some definite quality. These characters have had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The method was used by Plutarch, Thucydides, and Tacitus as a means of portraying historical personages. In the Middle Ages the character was often used in sermons to illustrate virtues, vices, and other attributes. It was also adopted by Cotton Mather in Magnalia Christi Americana (1702), a history of New England with word portraits of its great men.

希腊哲学家西奥弗拉斯托斯(大约公元前370年至大约287年)作为一群人物形象的作者而著名,他描述了具有某些明确特性代表人物的简洁素描。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这一方法曾被普鲁塔克,修昔底德和塔西陀作为描绘历史人物的一种手段。在中世纪,这个人物形象常常被用于布道,说明美德、罪恶以及其它的属性。它还被科顿·马瑟在《美利坚伟大的基督》中采用,是一部记载着伟大人物肖像的新英格兰历史。

The critical essay had its prototypes in the work of the classical authors Plato, Aristotle, Horace, Quintilian, and Longinus, all of whom presented ideas about art and life in dialogues, orations, and letters. Early forms of reflective writing include those by the classical authors Cicero, Seneca, Plutarch, and Aulus Gellius. De consolation philosophiae by Boethius (c.480—524 A. D.) was an influential meditation of the search for truth.

评论随笔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昆体良和朗吉努斯古典作者的作品中有其雏形。他们都用对话、演讲和书信的方式表达艺术与生活的观念。早期反思性写作的形式包括西塞罗、塞内卡、普鲁塔克和奥鲁斯·格利乌斯古典作者的那些作品。波伊提乌(大约公元480年至524年)的《哲学的慰藉》是对寻找真理有影响力的深思。

In the early Renaissance various forms of essayistic prose appeared, particularly in the vernacular. There was extensive critical writing, notably by the 16th century Italian scholar Julius Caesar Scaliger and his son Joseph Justus. The Cambridge Humanists of 16th century England produced works that foreshadowed the essay, including Sir Thomas More’s Utopia (1516), Sir Thomas Elyot’s The Boke Named the Governour (1531), and Roger Ascham’s Toxophilus (1545) and The Scholemaster (1570). English critical works of distinction included Sir Philip Sidney’s Defence of Poesie (1595), the first major critical essay in the language.

在文艺复兴的早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随笔式散文,尤其是以本国语言写成的。有大量的评论性写作,特别是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尤利乌斯·凯撒·斯卡利格和他的儿子约瑟夫·贾斯特斯。16世纪英格兰剑桥的人文学者创作的作品预示了这类随笔,包括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乌托邦》(1545年),托马斯·埃利奥特的《被指定为总督的波克》(1531年),以及罗杰·阿斯卡姆的《箭术爱好》和《教师手册》(1570年)。著名的英国评论性作品包括菲利普·西德尼爵士的《为诗歌辩护》,是英文第一篇重要的评论随笔。

Beginnings. The essay as a self-conscious genre began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two volumes of Montaigne’s Essais in 1580 (a THIRD volume appeared in 1588). 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 a lawyer, courtier, and politician, upon his retirement from active life devoted himself to study and reflection. Following a fashion of the time, he collected pithy sayings, anecdotes, and quotations from the classics, grouping them under single topics, such as Lecons morales. Then he began recording the results of his self-analysis, making brief statement of a highly personal and tentative nature, interlarded with aphorisms and quotations on a great variety of subjects—“On Liars,” “On Smells and Odors,” “On Presumption,” “On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On Books,” “On Friendship,” and many others. Montaigne’s Essays constitute an urbane body of autobiography, “Myself am the groundwork of my book,” he said.

开端 随笔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体裁始于1580年(一套三卷本于1588年发行)蒙田《随笔集》前两卷的出版。米歇尔·德·蒙田,一位律师、朝臣和政治家,从职业生涯退休后将自己投身于研究和反思之中。追随时代的时尚,他收集了精炼谚语、奇闻轶事和经典语录,将它们分成单一的主题,诸如《论道德》。然后他开始记录他自我分析的结果,进行高度个人的和试验性质的简短陈述,将格言和语录融入各种各样的主题---“论撒谎”,“论气味”,“论傲慢”,“论交谈的艺术”,“论书籍”,“论友谊”以及许多其它的题目。蒙田的《随笔集》构成了一本文雅的自传,他说“我自己就是我书籍的基础”。

The translation of Montaigne’s Essays into English by John Florio in 1603 made Montaigne a major influence on English writing. However, before Florio’s translation, Sir Francis Bacon had published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aphoristic “meditations,” calling them, after Montaigne, Essays (1597; revised and enlarged in 1612 and 1625). Bacon was working largely from classical models. He cited Seneca’s Letters to Lucilius as an example of what he was doing. Highly aphoristic in style, impersonal in tone, compact and clear in structure, these essays had as their purpose the giving of useful advice about practical affairs. As the 19th century English essayist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noted, it was not Bacon’s purpose to make men perfect, but to make imperfect men comfortable. He may aptly be called 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formal essay.

1603年,约翰·弗洛里奥把蒙田的《随笔集》译成了英文,使蒙田对英国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翻译之前,弗朗西斯·培根爵士已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格言集“沉思”,在蒙田之后称它们为《随笔集》(1597年;在1612年至1625年间修订并增补)。在很大程度上,培根是基于古典的模式。他引用塞内卡给鲁西利乌斯的书信作为他写作的例子。极富格言风格,语气客观,结构简洁而清晰,这些随笔的目的就是对具体事务给出有用的忠告。正如19世纪英国随笔作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指出的那样,使人完美,这并不是培根的目的,目的是使不完美的人舒畅。因此,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他为现代正式随笔之父。

The 17th century. The 17th century produced many essayists who followed the example of these two masters. Owen Felltham’s Resolves (1620) applies Bacon’s methods to religious matters. Sir William Cornwallis’ Essays (1600) follow Montaigne’s method. James Howell’s Epistolae Ho-Elianae (1645—1655) mingles fact with fiction. Sir Thomas Browne’s Religio Medici (1643) and Hydriotaphia, or Urn Burial (1658) are formal essays in a sonorous style. Ben Johnson’s Timber, or Discoveries Made Upon Men and Matter (1641) consists of miscellaneous sketches in the informal mode, as does Sir William Temple’s Miscellanea (1680—1701). The essays of Abraham Cowley, posthumously published in 1668, are particularly happy and graceful efforts.

17世纪 17世纪产生了许多效法这两位大师的随笔作家。欧文·费尔萨姆的《决定》(1620年)将培根的方法应用于宗教事物中。威廉·康沃利斯爵士的《随笔集》(1600年)追随着蒙田的方法。詹姆斯·豪厄尔的《私人信札》 (1645年至1655年)将虚构与事实混合在一起。托马斯·布朗爵士的《医生的宗教》(1643年)和《Hydriotaphia》或称《瓮葬》(1658年)都是响亮风格的正式随笔。本·约翰逊的《木料》,或《人类与物质的发现》(1641年)包含了非正式模式多方面的素描,正如威廉·坦普尔爵士的《杂集》一样(1680年至1701年)。亚伯拉罕·考利去世后于1668年出版的随笔都是特别快乐和优雅的努力。

John Milton was a master of the formal essay as political pamphlet, notably in Areopagitica (1644), Of Education (1644), and Of the Tenure of Kings and Magistrates (1649). In France, Pierre Corneille’s Discourse on the THREE Unities (1660) was an important critical essay and Nicolas Boileau-Despreaux was a profound influence through his verse essays on the classical unities, notably L’art poetique (1674). In England, John Dryden’s Of Dramatick Poesy, an Essay (1668) was but one of his several important critical statements, usually prefaces to his translations and plays.

约翰·弥尔顿是一位政治小册子正式随笔的大师,特别是在《论出版自由》(1644年),《论教育》(1644年)以及《论君王与地方官的任期》(1649年)中的论述。在法国,皮埃尔·科尔内耶的《论三一律》(1660)是一篇重要的评论随笔,而尼古拉斯·波瓦洛-德彼雷奥通过他的韵文随笔对经典三一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诗学的艺术》(1674年)。在英格兰,约翰·德莱顿的(1668年)《论戏剧化的诗,一篇随笔》,只是他的一些重要评述,通常是他的译著和戏剧的序言。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the 17th century was the English adaptation of the Theophrastian character. Joseph Hall published Characters of Virtues and Vices (1606), which was followed in 1614 by the posthumous publication of Characters by Sir Thomas Overbury. In 1628, John Earle published a popular collection, Micro-cosmographie. Samuel Butler also composed a collection of characters, but they were not published until 1759. In France, La Bruyere produced Les Caracteresou les moeur de ce Siecle (1688), an influential work. By the 18th century, however, the character as a distinctive type was being blended with other essay forms.

17世纪最重要的发展是英国对西奥弗拉斯蒂安人物的改编。约瑟夫·霍尔出版了《美德与罪恶的特征》(1606年),随后是1614年在托马斯·奥弗柏利爵士死后出版了他的《人物》。1628年,约翰·厄尔出版了一部受欢迎的合集《微观宇宙》。塞缪尔·巴特勒也创作了一部人物合集,但它们直到1759年才出版。在法国,拉布吕耶尔创作了《品格论或世纪风俗》(1688年),是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然而,到了18世纪,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人物已与其它随笔形式融为了一体。

Development of the Periodical. In the lat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iodical brought to bear on the essay a new influence that has proved second in importance only to that of Montaigne and Bac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proved to be a healthy and hungry medium for the essay, greatly increased its popularity, expanded its audience, and moved its appeal from an essentially aristocratic audience to the middle class. By their format and editorial policies periodicals exercised great control on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essay.

期刊的发展 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期刊的发展给随笔施加了新的影响,因而证明了仅次于蒙田和培根的重要性。对随笔来说,报纸和杂志的发展证明是健康和渴望的媒介,极大地增加了它的普及,扩大了它的观众,并且将它的吸引力从实质上的贵族观众转移到中产阶级。通过它们的格式和编辑政策,期刊对随笔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很好的掌控。

As early as 1620 a periodical pamphlet was published in Amsterdam. In 1638 a newsbook was licensed in England, and it was followed by a series of pamphlets devoted as much to controversy as to the news. In 1691, Dunston’s Athenian Gazette, designed to entertain and instruct, first appeared. A feature of Daniel Defoe’s Weekly Review (1704) was a department called “Advice from the Scandalous Club.”

早在1620年,一种期刊小册子就在阿姆斯特出版。1638年英格兰批准了一份报刊,接着出现了一系列有很多争议的不亚于新闻的小册子。1691年,目的在于娱乐和指导的邓斯顿《雅典公报》首次发行。丹尼尔·笛福《每周评论》中的一个专题节目被称为“来自丑闻俱乐部的忠告”。

The wedding of essay and periodical was complete with the twice-weekly publication of The Tatler (1709—1711), an essay-periodical founded by Sir Richard Steele, who was soon joined by Joseph Addison. Each issue consisted of an essay whose purpose, in Steele’s words, was “to recommend truth, innocence, honor, virtue, as the chief ornament of life.” The editor in 1711 launched the daily periodical The Spectator, of which 555 numbers appeared before it ceased publication in 1712. It was briefly revived by Addison in 1714. It published serious essays on topics such as death, marriage, and education; occasional pieces dealing with “the folly, extravagance, and caprice of the present age”; critical essays; and familiar essays of humor and graceful informality on a host of topics. A series of Spectator papers about a fictional baronet, Roger de Coverley, and his friends successfully merged the 17th century character with the familiar essay.

随笔与期刊的结合是伴随着一周两期的《闲谈者》(1709年至1711年)的出版完成的,由理查德·斯蒂尔爵士创办的一个随笔期刊,不久约瑟夫·艾迪生加入进来。每期都包括一篇有意图的随笔,用斯蒂尔的话就是“把真理、清白、荣誉、美德作为生命主要的装饰”。1711年,编辑开办了每日期刊《旁观者》,在1712年停刊前共发行了555期。1714年艾迪生短时间地恢复了它。它发表了涉及死亡、婚姻和教育话题的严肃随笔;文章偶尔涉及到“当时的愚蠢、奢侈以及任性”;涉及到评论随笔;以及涉及到常见的幽默随笔和优雅的非正式的许多话题。《旁观者》报的一系列有关虚构的准男爵罗杰·德·柯夫雷和他的朋友们,成功地将17世纪的人物与常见的随笔融合在一起。

The great success of The Tatler and The Spectator l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many other essay-periodicals, including The Guardian in England, the Mercure and the Spectator Francais in France, and similar journals in Zurich, Hamburg, and Leipzig. Samuel Johnson produced distinguished informal essays in The Rambler (1750-1752) and in the Idler papers (1758—1760). Oliver Goldsmith contributed essays to The Bee (1759), and his Chinese Letter in the Public Ledger (1760---1761)—published in 1762 as The Citizen of the World—is a charming series of familiar essays in which a Chinese philosopher writes home about English life and manners. This device had been used by the French author and philosopher Montesquieu in his Lettres Persanes (1721) and was later adopted in America by William Wirt in The Letters of the British Spy (1803) and by James Fenimore Cooper in Notions of the Americans (1828), supposedly written by an Englishman.

闲谈者》和《旁观者》的巨大成功导致了许多其它随笔期刊的出版,包括英格兰的《卫报》,法国的《墨丘利》和《法国旁观者》,以及在苏黎世、汉堡和莱比锡相同的期刊。塞缪尔·约翰逊在《漫步者》(1750年至1752年)和《闲人》报(1758年至1760年)上发表了杰出的非正式随笔。奥里弗·哥尔德斯密斯把随笔投给《蜜蜂》(1759年),而他在《大众纪事报》(1760年至1761年)上发表的《中国人来信》---1762年出版的《世界公民》---是一系列熟悉而迷人的随笔,其中一位中国哲学家写家信谈到了英国的生活和礼节。这是法国作家和哲学家孟德斯鸠在其《波斯人信札》(1721年)中曾用过的方法,后来在美国被威廉·沃特用于《英国间谍的信件》(1803年),以及被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用于《美国人观念》(1828年)中,据推测,是由一位英国人写的。

Other 18th century English writers of essays included Jonathan Swift, Lord Chesterfield, Horace Walpole, and Alexander Pope. Pope’s verse Epistles and Imitations of Horace were almost as nearly informal essays—with substantial satiric bite—as his occasional pieces in The Guardian.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he busy concern with man’s exterior world, which had been the enlivening subject of the essay-periodicals, was giving way to the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self which marked the romantic movement.

18世纪其他的英国随笔作家包括乔纳森·斯威夫特,查斯特菲尔德勋爵,贺拉斯·沃波尔,以及亚历山大·蒲柏。蒲柏的韵文诗《书信集》和贺拉斯的《模仿》几乎都是非正式随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如同他在《卫报》上偶尔发表的文章一样。到本世纪末,对人类外部世界的忙碌关注,这一直是随笔期刊有生命力的主题,但这正在让位于标志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对自我兴趣的复兴。

The 19th century. The 19th century was rich in essays.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The development in England of major critical journals, especially the Edinburgh Review (1802—1929), the Quarterly Review (1809-- ), the West-minster Review (1824—1914), Fraser’s (1830—1882), Macmillan’s (1859—1907), and the Cornhill Magazine (1860—1930, encouraged the long critical essay. Most of the major British essayist included Sir Walter Scott, Francis Jeffrey, John Wilson (pseudonym Christopher North), Thomas Carlyle,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Matthew Arnold, and Thomas H. Huxley. These and other 19th century writers gave England the greatest amount of formal criticism of art, literature, history, politics, religion, and social problems that the nation has ever had. And they raised the formal essay, often called the review-essay, to a major art form. Similar journ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equally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included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1815—1940), the Southern Quarterly Review (1842—1857), Harper’s (1850-- ), and the Atlantic Monthly (1857-- ).

19世纪 19世纪的随笔创作是丰富的。正式随笔与非正式随笔都是如此。在英格兰,重要评论期刊的发展,特别是《爱丁堡评论》(1802年至1929年),《评论季刊》(1809年至 ),《威斯-敏斯特评论》(1824年至1914年,《弗雷泽》(1830年至1882年),《麦克米伦》(1859年至1907年)以及《康希尔杂志》(1860年至1930年)都鼓励长篇的评论随笔。英国的大多数随笔作家,包括沃尔特·斯科特爵士,弗朗西斯·杰弗里,约翰·威尔逊(笔名克里斯多夫·诺斯),托马斯·卡莱尔,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马休·阿诺德以及托马斯·H. 赫胥黎。这些作家和19世纪的作家们对英格兰这个国家有史以来的艺术、文学、历史、政治、宗教以及社会问题给予了大量的正式评论。他们将正式随笔,通常称为评论随笔,提升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美国有类似的期刊,也有同样杰出的作者,包括《北美评论》(1842年至1857年),《哈珀》(1850年 )和《大西洋月刊》(1857年至 )。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sonal essay was also developing a special relaxed quality and familiar tone in the hands of some of its greatest practitioners, such as Charles Lamb, whose Essays of Elia (1823) exhibited intimate style, auto-biographical interest, light humor and sentiment, urbanity, and grace and are among the favorite essays of all time. Others working with distinction as familiar essayists were William Hazlitt, Leigh Hunt, Thomas De Quincey, and Walter Savage Landor—whose Imaginary conversations (1824—1853) revived the character essay to present historical personages.

同时,个人随笔在一些最杰出的实践者手中也发展出一种特别轻松的特质和熟悉的基调,诸如查尔斯·兰姆,他的《伊利亚随笔集》(1823年)表现出亲密的风格,自传体的趣味,轻松幽默而且多情、雅致和优雅,它们一直都是最受喜爱的随笔。其他出色的随笔作家还有威廉·赫兹里特,利·亨特,托马斯·德·昆西,还有沃尔特·萨维奇·兰道---他的《想象的对话》(1824年至1853年)为人物随笔展现历史人物注入了活力。

Alexander Smith’s “On the Writing of Essays,” which was published in Dreamthorp in 1863, was a graceful study of the genre. In addition to the review-essays, several 19th century poets wrote important critical essays—notably William Wordsworth in his 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1800),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in Biographia Literaria (1817), and Shelley in his Defence of Poetry (1821). The Oxford Movement, between 1833 and 1841, produced 90 religious essays in the form of pamphlets, known as Tracts for the Times. Among the authors were John Keble, Edward Bouverie Pusey, and John Henry Newman. Some novelists also wrote essays. Charles Dickens produced Sketches by Boz (1836);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The Roundabout Papers (1860—1863); and George Eliot, IMPRESSIONS of Theophrastus Such (1879).

亚历山大·史密斯的《论随笔的写作》,于1863在《梦想之路》上发表,是对这种体裁的优雅研究。除了评论随笔之外,一些19世纪的诗人也写作了重要的评论随笔---特别是威廉·华兹华斯在他的《抒情诗集》(1800年)的前言中,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在《文学传记》(1817年)中,以及雪莱在他的《为诗辩护》(1821年)中。在1833年到1841年之间的牛津运动中,以小册子形式产生了90篇宗教随笔,被称为《时论册集》。其中的作者有约翰·基布尔,爱德华·包法利·蒲赛,以及约翰·亨利·纽曼。一些小说家也写随笔。查尔斯·狄更斯创作了《博兹速写》(1836年);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写作了《拐弯抹角的随笔》(1860年至1863年);还有乔治·艾略特写作的《西奥弗拉斯托斯如是之印象》(1879年)。

Toward the end of the century appeared two other distinguished essayists, Walter Pater a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Stevenson practiced all the essay forms, but he was, with Lamb, one of the two great 19th century English stylists in the familiar essay. In France a group of important critics used the formal essay. Hippolyte Taine, Ferdinand Brunetiere, Anatole France, and particularly Charles Augustin Sainte-Beuve, whose long critical essays have had great influence in both England and America.

到了世纪末出现了其他两位杰出的随笔作家,沃尔特·佩特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史蒂文森实践过所有的随笔形式,但他与兰姆一起,他在我们熟悉的随笔中是19世纪两位重要的文体家之一。在法国,一群重要的评论家使用过正式随笔。伊波利特·丹纳,费迪南德·布吕纳介,阿纳托尔·法朗士,尤其是查尔斯·奥古斯丁·圣伯夫,他们的长篇随笔对英格兰和美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America. The essay was also a major form in America in the lat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Benjamin Franklin in numerous essays—notably The Dogood Papers (1722), modeled on Cotton Mather’s Essays to Do Good (1710), his pamphlets during the Revolution; and his light, witty “bagatelles”—was the chief essayist of the 18th century America. His supremacy was challenged only by the formal essays of Jonathan Edwards. Washington Irving wrote graceful and genial essays all his life, from his contributions to Salmagundi (1807-1808) to The Sketch Book (1820), which won him international fame, and was followed by several volumes of essays, ending with Wolfert’s Roost (1855).

美国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美国,随笔也是一种主要形式。本杰明·富兰克林写过很多随笔---特别是《做好你的文章》(1722年),模仿了科顿·马瑟在革命时期的小册子《论行善》(1701年),还有他轻松、诙谐的“琐事”---他是18世纪美国重要的随笔作家。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只受到过乔纳森·爱德华兹正式随笔的挑战。华盛顿·欧文一生写的随笔优雅而亲切,他的贡献从《大杂烩》(1807年至1808年)到《见闻札记》(1820年),让他赢得了国际名望,接下来是几卷随笔,最后以《沃尔夫特的栖息处》收笔。

Ralph Waldo Emerson became the best known of American essayists for his writings on transcendentalism, Henry David Thoreau, produced extended informal essay of great literary merit, the most notable being Walden (1854)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being 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 (1849). Oliver Wendell Holmes produced witty familiar essays in The Autocrat of the Breakfast Table (1858) and succeeding volumes. James Russell Lowell and Edgar Allan Poe wrote important critical essays.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因他的超验主义作品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随笔作家,亨利·大卫·梭罗,创作了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长篇非正式随笔,最值得注意的是《瓦尔登湖》(1854年)和最具影响力的《论公民不服从的义务》(1849年)。奥利弗·温德尔·赫姆斯创作了诙谐熟悉的随笔《早餐桌上的独裁者》(1858年)以及随后的卷本。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和埃德加·爱伦·坡,都曾写过重要的评论随笔。

Two novelists who produced substantial bodies of critical work were William Dean Howells, particularly in Criticism and Fiction (1891) and My Literary Passions (1895), and Henry James, a prolific essayist on the subjects of travel, art, and literature, whose prefaces to the New York edition of his works (1907—1909) combine with great urbanity the familiar and the critical essay. S. M. Crothers and Agnes Repplier were popular and voluminous writers of familiar essays. Mark Twain raised the humorous essay to a high art.

两位创作了大量评论性作品的小说家是威廉·迪恩·豪威尔斯,特别是在《批评与小说》(1891年)和《我的文学激情》(1895年)中,而亨利·詹姆斯,是一位以旅行、艺术和文学为主题的多产随笔作家,在他的作品纽约版的前言中将熟悉的都市风格与评论随笔结合在一起。S. M. 克罗瑟斯和阿格尼丝·雷普利尔都是人们熟悉的,很受欢迎的长篇随笔作家。马克·吐温将幽默随笔提升为了一种极其高雅的艺术。

The 20th Century. Essays of all kinds continued to be written in England and America in the 20th century, although the informal essay seemed to be greatly reduced in popularity and the formal essay to have lost some of its more distinctively literary qualities. In America Paul Elmer More’s critical essays were collected in 14 volumes as The Shelburne Essays (1904—1935). The philosopher George Santayana’s Obiter Scripta (1936) are urbane essays. During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century, H. L. Mencken wrote many slashing and amusing pieces of social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 role in which Bernard De Vote followed him. Christopher Morley was a skilled and witty stylist, as was E. B. White, and Edmund Wilson was a critic who worked IMPRESSIVELY in the tradition of Sainte-Beuve. James Thurber was one of the great humorous essayists, as was Robert Benchley. British-born poet W. H. Auden, who became an American citizen in 1941, was also a fine essayist.

20世纪 在20世纪,英格兰和美国的各种随笔创作一直在持续,尽管非正式随笔受欢迎的情况已大为减弱,而且正式随笔也已失去了它某些更特殊的文学品质。在美国,保罗·埃尔默·莫尔的评论随笔被汇集成14卷的《谢尔本随笔集》(1904年至1935的年)。哲学家乔治·桑塔耶拿的《附言》(1936年)都是些温文尔雅的随笔。在那个世纪的前十年,H. L. 门肯写作了许多有关社会和文学评论尖锐而有趣的文章,伯纳德·德·沃特紧随其后成为其中的一员。像E. B. 怀特一样,克里斯托夫·莫利也是一位熟练而诙谐的文体家,而埃德蒙·威尔逊则是一位在圣伯夫传统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家。像罗伯特·本奇利一样,詹姆斯·瑟伯也是重要的幽默随笔作家之一。英国出生的诗人W. H. 奥登,1941年成为了美国公民,也是一位出色的随笔作家。

Essayists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clude Mary McCarthy, Norman Mailer, James Baldwin, Herbert Gold, and John Updike. These authors demonstrate in their essays that the form is still vigorous and various in its tones and subject matter in America.

20世纪后半叶的随笔作家包括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詹姆斯·鲍德温,赫伯特·戈尔德和约翰·厄普代克。这些作者在他们的随笔中证明,在美国,随笔这一形式在其基调和主题事物方面依然是有力而多样的。

In England the number of essayists is IMPRESSIVE. It includes Max Beerbohm, G. K. Chesterton, Virginia Wolf, E. M. Forster, D. H. Lawrence, Aldous Huxley, Robert Graves, George Orwell, Stephen Spender, and American-born T. S. Eliot---perhaps the leading writer of critical essays in English in the 20th century. These writers supplied readers with essays of distinction, intelligence, and variety.

在英格兰,随笔作家的数量令人印象深刻。这包括麦克斯·比尔博姆,G. K.切斯特顿,弗吉尼亚·伍尔芙,E. M.福斯特,D. H.劳伦斯,奥尔德斯·赫胥黎,罗伯特·格雷夫斯,乔治·奥威尔,史蒂芬·斯彭德,还有美国出生的T. S.艾略特---也许是20世纪英语评论随笔的主要作家。

New Forms. Since the 18th century, the essay has assumed a shape and tone dictated in part by its chief modes of dissemination. The impact of magazines like The Criterion, Scrutiny, and Encounter upon the British essay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been incalculably great. Similarly the New Yorker magazine has revitalized the familiar essay in America, and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Commentary, Harper’s and the Atlantic Monthly have encouraged the highly literate formal essay. But as new form of communication began replacing the magazine in the mid-20th century, it was feared by some that the literate intelligence of forms of writing like the essay would be lost.

新形式 从18世纪开始,随笔在一定程度上便承担了由其主要传播方式决定的形式和基调。像《标准》、《调查》和《邂逅》这样的杂志对20世纪英国随笔的影响极其重大。同样,《纽约人》杂志让熟悉的随笔在美国焕发了生机,而《纽约书评》,《评论》,《哈珀》和《大西洋月刊》也鼓励了有高度文化素养的正式随笔。但伴随着交流的新形式开始替代20世纪中叶的杂志,一些人担心会丢失像随笔这样写作形式的文化智慧。

Such fears were probably unfounded, however, for as the mass communications media developed, appropriate substitutes for the essay were being found. For example, American newscaster Eric Sevareid in his television commentaries bring many of the qualities customarily associated with the best essay tradition into the homes of millions, and sportscaster Heyward Hale Broun’s commentaries are true descendants of The Spectator papers.

然而,这样的担心可能毫无根据,因为随着大众交流媒介的发展,正在建立合适的随笔替代品。例如,美国新闻评论人埃里克·塞瓦赖德在其电视评论中将许多传统上最好的随笔传统具有的品质带入了千家万户,而体育节目主持人海沃德·哈勒·布龙的评论是《旁观者》真正的后代。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ssay—clarity, grace, good humor, wit, personal attribute of urbanity and tolerance, all badly needed in any age—still survive and will continue to find the essay, either in its traditional forms or in mutations of them, a meaningful vehicle for the sane, calm grace of the literate mind. If the history of the essay teaches us anything, it is that the essay at its best reflects a civilized mind and that the forms of its reflection have changed and will change without losing the essence of the genre.

随笔的基本特征---清晰、优雅、富于幽默、智慧、雅致与宽容的个人属性,这在任何时代都非常需要---它们依然存在并会继续与随笔为伴,无论是其传统形式或是它们的变化形式,一种意味深长的、理智的、有文化的、平静而优雅的精神载体。假如随笔的历史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处于最佳状态的随笔反映了一种文明的观念,而且其反映的形式已经改变,而且还会改变,但不会丢失这种体裁的精髓。

C. HUGH HOLMA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oauthor of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C. 休·霍尔曼

北卡罗莱纳大学

“文学手册”的合著者

2021年6月24日译

(译者注:该词条位列《大美百科全书》1985年版,第10卷,第589页至592页)

好书榜 | 就算受到了歧视,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

深港书评为你带来2021年0403期好书周榜。

单身人口变多已是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很多人被迫或主动选择了单身一生。但社会仍然对单身人士充满了歧视和不公对待,让他们蒙受巨大的压力,甚至让许多人在未考虑清楚的情况下仓促地进入婚姻,导致了一系列的不幸。

本期上榜的《单身社会》一书,就是要为单身者正名。很多人选择结婚,是因为害怕孤独地老去。因此,结婚似乎就成了万能灵药:只要结婚了,你就不会再孤独了。但作者却说,结不结婚根本与孤独没有关系。没有匹配度、凑合的婚姻,恐怕更令双方都孤独至极。

单身应该被尊重成为一种个人选择。因为单身也有一大堆好处。比如单身人士能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原生家庭、朋友和社交网络之中,获得更多的令人满意的情感回报;再比如说,单身人士更容易从社交资源中获得幸福感......

要想知道更多,看书去吧。

虚构类:

《感伤故事集》

张柠 著

作家出版社

2021年2月

这是一部生活感十足,温暖又亲切的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作家、学者张柠于2020年春天创作的十部中短篇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充分运用现实主义技法,通过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美好,展现了矛盾和困境中未泯的人性。作品风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可读性极强,是一部具有别样意义的心灵记录。

《东方故事集》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著

段映虹 译

2021年2月

上海三联书店

《东方故事集》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借用东方之壳叙事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印度、日本和东欧(欧洲人古典概念中“东方世界”)的神话、历史和传说,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意义。

尤瑟纳尔的笔下有一种特殊的仁慈,蕴含着令人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希望的力量。她的语言轻逸,节奏不徐不疾,文本富有想象与诗意。

《神秘大道》

(美)约翰·欧文 著

赵安琪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知名作家胡安,在墨西哥的垃圾场长大,暮年到菲律宾旅行。

40年前的回忆,却像一条神秘大道,始终围绕着他:垃圾场大火中救出来的书、孤儿院圣母玛利亚丢失的鼻子、马戏团阴沉的狮群……以及十三岁妹妹恐惧的脸——因为她预知了自己和哥哥的未来。如果能够改变未来,她会怎么做?

胡安回忆得越深,越是拼凑出一个骇人听闻的真相,悲伤汹涌而来。

《拳》

何大草 著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社

2021年4月

《拳》始于一个深藏于心的武林传说和几次热血澎湃的校园比武,懵懂青年就此踏上寻访大师的未知旅程——隐姓埋名的茶馆幺师、天真憨厚的年轻姑娘、神秘莫测的问海禅师,谁才是所向披靡的武林高手?中国武术和西洋拳术孰强孰弱?手上之力与心上之力孰轻孰重?最终,一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比武上演了……《春山》与《拳》,一文一武、一古一今,灌注了作者对青春、友谊、时代、家乡的怀想与回味,对武之奥秘、传统文化、人生选择的思考与领悟,点到为止却又回味无穷。

非虚构类:

《单身社会》

(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著

林怡婷 / 陈依萍 / 罗椀龄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3月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根据预测,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新生儿将不会结婚。在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单身家庭约占所有家庭的40%。在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另据估计,到2021年,独居人口将上升到9200万。

尽管社会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单身,仍是很多人难以坦然接受的事。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多个方面,分析接受甚至享受单身的案例。

《内战之殇:西班牙内战中的后方大屠杀》

(英)保罗·普雷斯顿 著

李晓泉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年3月

本书为作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精心创作而成,旨在揭露1936年至1945年间西班牙人民在其激烈的内战中的恐怖遭遇。书中所描述的恐怖事件发生在战场的后方,作者称其为“西班牙大屠杀”。它们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历史学家们的关注,现在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第一幅全面的图景:对大约20万名受害者的大规模法外谋杀、草率的简易审判、酷刑、对妇女和儿童的系统性虐待、大规模监禁,以及恐怖的流亡。那些应为恐怖事件负责之人被点名,受害者得到确认。这是欧洲现代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其所造成的创伤至今仍深深刻在西班牙的大地上。

《鲁迅的饭局》

薛林荣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想者

2021年3月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详细记述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同时以鲁迅为原点,辐射当时的文学大家甚至文学事件,为读者展现了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

《零号病人:一部反写的现代医学史》

(法)吕克·佩里诺 著

唐恬恬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4月

历史颂扬医者战胜疾病取得胜利,却忽视了患者。然而,是患者的障碍、病痛开创了新的诊断和疗法,动摇了旧的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治疗视角,纠正了医者的错误或拷问他们的成见。他们有的奇迹般病愈,有的充当了实验品和殉难者,有时还不幸沦为医者高傲或贪婪的牺牲品。

以小说笔法写就,“零号病人”们的故事是对他们的纪念。颠倒了通常的角色安排,小人物和无名氏取代了名流和英雄,勾勒出另一个版本的医学史。

综合类:

《抑郁症》

(英)玛丽·简·塔基 简·斯科特 著

杨娟 译

2021年4月

译林出版社

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人事逐渐丧失兴趣——抑郁症犹如一只黑狗,以摄取患者的情绪为食。而人们对它的偏见和误解,更是让抑郁症患者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并产生强烈的病耻感,从而加重病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是全球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本书无意成为一本患者指南或治疗手册,而是为全面科学了解抑郁症打开一个窗口。它以简洁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病因、诊疗手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议题,帮助我们排除偏见和误解,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追怀生命: 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伊沛霞 / 姚平 / 张聪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年4月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士)来进行深入的切磋探讨。

记者:余梓宏

全球抗疫大考 三峡集团向海外传递温暖力量

国际抗击疫情彰显“三峡力量”

——三峡集团国际抗疫工作纪实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企业,三峡集团在全球近40个国家建设运营80多个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三峡集团党组多次专题调研境外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境外项目建设经营、员工安全保障、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发挥全球抗击疫情的“三峡力量”。

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三峡集团深刻认识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慎终如始做好国内疫情防控,有序有力推进全面复工复产;以争分夺秒的战时状态加强境外项目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扛起疫情防控责任,筑就抗击疫情的“防护墙”。

疫情之下硬核担当

三峡集团境外项目点多面广线长,为确保赴境外人员生命健康与公司生产经营“双安全”“双平稳”,三峡集团结合境外实际,扎实做好赴境外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各境外单位按照当地疫情防控部门要求,有的放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三峡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琳在三峡集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上表示,境外单位和项目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细化完善疫情防控和防洪度汛等应急预案,确保实现“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事故、零疫情事故”目标,切实加强对海外员工的健康防护和关心关爱工作。

1月20日,三峡集团所属境外机构巴基斯坦卡洛特项目公司开展普及疫情防护知识活动,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及疫情防控工作组,建立疫情防控突击队,实行现场封闭式管理。三峡中水电老挝分公司组织各单位开展联防联控工作,于1月29日成立分公司疫情防控小组,制定并实施疫情防控预案及措施,对属地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加强与当地医疗卫生部门的联系,邀请当地医院到电站现场开展防控知识宣传活动。当几内亚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三峡中水电几内亚公司迅速启动黄色预警,采取3级应急响应措施,加强人员、营地管理,集中统一采购生活物资,减少非必要的外出。

3月23日,三峡集团向全体海外员工及家属发出慰问信,对大家疫情期间坚守岗位、保障海外项目建设运营表示感谢与慰问,向默默付出与奉献的海外员工家属表示谢意;希望大家做好自我防护,携手并进、共克时艰。

携手抗疫、合作不停,全力保障项目推进“不打烊”。三峡集团在保障境外员工生命安全和严格遵守所在国政府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稳步推进境外项目。

3月10日,卡洛特水电站进水塔提前全部封顶。

老挝地区两个在建项目——南公1水电站和500kV输变电项目各项建设运营工作持续稳步推进;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项目部积极报名参加当地机场入境检疫志愿者活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3号进水塔最后一仓混凝土如期收仓;巴西伊利亚电站20号机组定子顺利吊入机坑。

同时,三峡集团还积极与境外项目所在国的相关企业合作,分享防疫经验,助力当地民生建设。

1月份德国梅尔海上风电场售电量达1.53亿千瓦时,创投产以来单月历史新高。

德国稳达公司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电力生产核心人员的特殊防护措施,强化了生产一线的重点防护和值班备份,为德国企业防疫情、保生产提供了借鉴。期间,稳达公司把防疫要求分享给了当地合作企业的运维团队,他们参考后得到极大启发和鼓舞,也将该企业制定的员工健康问卷调查样表分享给稳达公司,双方共同促进、协同防护,携手筑起境外疫情防控之墙。此外,稳达公司还应邀到当地其他企业介绍相关经验。

2月28日,巴西伊利亚水电站20号机组定子顺利吊装。

三峡巴西公司和参与巴西朱比亚、伊利亚水电站机组改造的相关企业、合作方联动协作,做好生产一线的联防联控,保证公司所属各个电站能够维持正常的检修和运行秩序。期间,三峡巴西公司中方团队在当地分享了很多国内电站防疫经验和取得的成效,这些方案不仅被三峡巴西公司采纳到本公司的防疫应急预案中,还得到巴西电力监管机构的高度认可。随后,巴西电力监管机构将该应急预案推荐给巴西其他发电公司,要求他们借鉴三峡巴西公司采用的办法来制定各自的防疫应急预案。

而对于疫情影响较大的项目,三峡集团根据所在国防疫政策,各境外单位与中国驻外使领馆保持紧密沟通,服从使领馆统一安排,深化“一盘棋”思想。其中,驻外机构和在建项目采取驻地办公或封闭营地的措施,调整工作内容,全力以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并肩抗疫千里驰援

在全球抗疫的浪潮中,三峡集团冲锋在前,对内竭尽全力助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为国内抗疫贡献三峡力量;对外积极响应号召支援海外抗疫,向世界传递“三峡温度”,用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月7日,三峡中水电老挝分公司捐赠的抗疫物资运抵机场。

在国内疫情防控最为吃劲的阶段,三峡集团发挥自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业务的优势,组织集团驻外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采购防疫物资,支援国内抗疫一线。三峡中水电老挝分公司于2月初通过包括老挝中国总商会、老中友协、武汉市慈善总会在内的多种渠道,向国内捐赠了防疫库中库存的3500只医用口罩,以及8.8万余元人民币。三峡中水电几内亚分公司为支持国内抗疫一线捐款11万余元人民币。三峡巴西公司从巴西购置了7吨重、35000件高等级医用专业防护服。这也是三峡集团直接捐赠湖北抗疫一线的最大一单抗疫物资,积极发挥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率作用,全力支持武汉市及湖北省其他市州防控疫情。

三峡集团还携手合作伙伴葡萄牙电力公司(以下简称“葡电”),从多地筹集医疗物资。葡电成立了20多个全球采购小组,采购了重达4吨、20万件的医疗物资。这批医疗物资经多地辗转,于2月21日抵达广州,当天晚上完成清关后,直接发往湖北,并定向捐赠给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等三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为抗疫前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

3月29日,三峡-葡电联合采购的医疗物资设备运抵至葡萄牙驻华使馆。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为支援国际上其他国家抗击疫情,一批批来自中国的援助正在输送到世界各个地方。三峡集团的身影也活跃在这些“援外”队伍中。3月29日,三峡集团与葡电联合向葡萄牙捐赠一批包括呼吸机和监护仪在内的医疗物资设备,并在葡萄牙驻华使馆举办捐赠仪式。目前,这批紧缺的医疗物资设备已运抵葡萄牙,并由葡萄牙卫生部统筹分配到疫情最前线的医疗机构。

在全球抗疫这场“大考”面前,三峡集团以担当传递力量,以爱心向海外输送“三峡温暖”。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对中国在抗击疫情期间表现出的凝聚力和行动力表示钦佩。他说,这些天很多中国朋友都向葡萄牙伸出了援手,他接到的第一个慰问电话就来自三峡集团,这一点葡萄牙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

除葡萄牙之外,三峡集团还计划向巴基斯坦、巴西、秘鲁等国家进行医疗物资捐赠。

疫情之下心心相通

疫情当下,三峡集团海内外员工纷纷动员起来,以歌曲、绘画、祝福视频等方式,互相表达“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美好祝愿和坚强信心。

2月初,国内疫情进入高峰期。三峡集团所属德国稳达风电公司首席财务官塞巴斯蒂安•施密特(Sebastian Schmidt),闻听中国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创作英文歌曲《We Will Win》,以此支持中国人民的抗疫之战。三峡集团员工李可玉听了《We Will Win》后,很受鼓舞。随即,她创作了一首《I'll Be There》,声援欧洲抗击疫情。

塞巴斯蒂安创作抗疫英文歌曲《We Will Win》

三峡集团员工李可玉创作歌曲《I'll be there》

三峡集团组织开展“童心战疫 用画助力”中外员工子女绘画活动,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巴西、葡萄牙、希腊等5个国家的60多名中外员工子女积极参与,用爱心和画笔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真的作品。孩子们用画笔表达对疫情的认识与感受,向守护生命健康的每一个人致敬,为三峡加油,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童心战疫 用画助力”作品展示

三峡巴西公司自发组织在圣保罗公司总部和水电站员工录制视频,为中国抗击疫情加油。一位当地员工表示: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一直在这里支持你们。3月25日,三峡巴西公司在领英和脸书主页上发帖,重申公司加强抗击疫情的措施,维护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整个社会的健康的承诺,并向在一线坚守岗位、保证巴西电力供应的员工表示敬意和感谢,以他们的口吻宣示:我们为您坚守岗位,请您为我们坚守在家。

三峡中水电老挝分公司制作了中老双语对照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手册》,随同防护用具发放给纳卡姆小学和周边社区。当地员工普赛和杨美饶在中国疫情严重时,专门录制了视频,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希望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平安渡过难关。

老挝分公司编制的防疫手册

三峡集团几内亚当地雇员赛古·孔戴通过视频表达了深情厚谊:“你的朋友或你的邻居发生火灾了,你不能说我的朋友或邻居的房屋发生火灾了,你应该说我们的房子发生火灾了。”几内亚和中国是老朋友,几内亚政府和人民随时为中国抗击新冠病毒提供医疗支持,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正如《I'll Be There》所唱的那样:“绝不放弃,绝不害怕,我们总能找到办法,与你同在,并肩战斗,守望阳光。”在抗击疫情的国际战线上,“三峡力量”正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与各国、各合作伙伴一道,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坦克的娘化之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动物世界》说:“夏天是万物交配的季节。”但今年夏天,荷尔蒙的味道却极为诡异,因为里面多了柴油和机油的气息。这一切的源头来自一款恋爱模拟类网页游戏《战车头少女》——这款游戏是《坦克世界:闪电战》日服为迎合日本用户的审美需求开发的:其中,你要与一位体重10多吨、有着坦克脸的女孩建立浪漫关系。尽管对正常人来说,这种审美是很难接受的,但出于对军宅的尊重,在相关报导之下,友好的游民玩家还是纷纷表示:

“这是一款硬核游戏。”

说实话,我作为军宅也无法get到这款游戏的G点

从船说起

虽然近年来、军宅才开始对战车发情,但从本质上说,它依旧一种生物学上的返祖现象——他们不过是在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而已。人类何时开始对坦克发情,还把它们当成是战场上的女友?答案可以追溯到坦克诞生时期,如果再进一步追根究底,它又可以上溯到早先海员对船只的称呼上。在西方,人们对舰船使用的是女性代词——比如“She”,而我们知道,最早的坦克被称为“Landship”,换言之,它的定位就是“行驶在陆上的船舰”。

事实上,将舰船比作女性的提法,早在几百年前便已经出现。但具体原因历史学家们却众说纷纭。按照一种说法,这一现象与拉丁语有关,作为欧洲诸多语言的始祖,拉丁语的词汇就包括了“阳性”“阴性”,它们正与现实中的男女两性对应,无独有偶的是,“船”这个词——Navis——实际是阴性的。于是,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人们后来便将船和女性联系在了一起。

船只的线条体现着女性美,这是海员们愿意把船只比作女性的原因,这也间接导致了“舰娘”的风靡

不过,对水手们来说,这种解释也许太“学术”了。在他们看来,舰船身上真的有一些女性的特质——就像他们的妻子、女儿或是母亲。那些线形优美的舰船确实体现着某种女性美,并总会引来海员的青睐,同时,能为这样一艘船只服务,也将成为他们终生值得自豪的事情。也正是因此,在19世纪,各国海员们当中流行着一种说法:“船和女人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这种说法背后还有另一重含义:和女人一样,船也是娇贵的——它总是需要照顾,否则就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它的引擎总需要反复检修,帆索也得频繁调整;航行一段时间后,整个船只还要进入船坞、刮去船底的藤壶,否则就会行动迟缓;同时,和其它机器不同,即使经验最丰富的船长都永远不能颐指气使,而是只能因势利导:他必须兼顾许多因素,如洋流和暗礁,否则,船只一定会“发脾气”,让所有水手吃尽苦头。

海员的工作是繁重的,稍有懈怠,船只就会出现各种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特性也和女人类似

对在海上度过大半生的船员来说,船只还寄托了他们的情感,正是因此,许多船长会用重要的女性来为之命名,比如他们的妻子、女儿或是母亲。另外,作为大海上唯一的庇护所,在水手眼中,舰船还具有某种仁慈的特质——它们就像是神话中的女神、在冥冥中保护着他们,这也加深了他们用女性指代船只的倾向。

古典船只船首的女神船首像,它也是一艘船的象征:在海员眼中,船只还像女神一样,充当着它们的庇护者

最后需要指出,和东方的情况不同,用女性指代美好事物的情况在西方很常见,因为这不仅可以取得诗意的表达效果,还能激励起受众(尤其是男性受众)保卫它们、珍惜它们的热情。除了舰船之外,女性化最常见的运用对象是国家,在19-20世纪,“不列颠妮娅”“俄罗斯母亲”和“日耳曼妮娅”都应运而生,而像“地球母亲”和“大地母亲”等说法甚至沿用至今。

不列颠妮娅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常见的爱国主义形象。宣传家们相信,用女性比喻国家能激起男性的保护欲、激励他们投身战场

一战:英国与德国

在坦克诞生后,这种习惯很快也被沿用过来。在一战中,英国最早将坦克投入战场。尽管它们的最初表现极为拙劣,操作环境也令乘员苦不堪言,但官兵还是愿意用女性来命名——也许他们认为,这些坦克不仅仅是车组共有的情人,还像女神一样保护着他们免遭受枪林弹雨,并给他们带来荣誉和好运。

早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便将少量坦克投入了战场;而在次年的康布莱战役中,坦克第一次成了战场上的主角。在《战地1》单人战役的一章实际就是取材自这场战斗:玩家需要驾驶一辆名叫“黑贝丝(Black Bess)”的坦克突入敌军阵地

无独有偶,历史上真的有一辆“黑贝丝”参加了康布莱战役,它也是一战中最著名的、以女性命名的坦克,该坦克隶属于英国陆军坦克部队(The Tank Corps,即后来的皇家坦克团)B营,指挥官是莱利·琼斯少尉(Leigh Jones),属于Mark IV型的“雌性版”,以机枪为主要武器。该坦克在1917年11月被击中瘫痪,进而落入敌人手中。这就是战后德军拍摄的照片,在车体后方可见德语写成的标记:“由第2军缴获”

另外三辆英军遗弃在康布莱战场上的坦克,左侧的坦克名叫“艾琳II(Eileen II)”,隶属于英国陆军坦克部队E营。在当时,坦克的昵称还是一种战术识别符号,其首字母表明了其隶属的部队,比如“艾琳II”就隶属于E营。

一战期间,以女性命名的英国坦克比例是多少?答案是大约5%,另外,其名称来源不仅有坦克手们的女性亲友,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比如说,在康布莱,就有一辆名叫“鲍迪卡(Boadicea)”的坦克与“黑贝丝”并肩作战。鲍迪卡是公元1世纪反抗罗马统治的不列颠部落女酋长。上图展示的就是该车运往后方维修时的照片。

另一辆以著名女性历史人物命名的坦克——H营的“希帕提娅”号(Hypatia),该坦克在1917年11月23日被摧毁。希帕提娅是罗马帝国晚期著名的女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后来在教派斗争中被暴徒杀害。

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登场的英国坦克极大刺激了德军,后者很快也启动了自己的坦克开发项目,其最终的产品被称为A7V,这种坦克也在《战地1》中登场,其怪异的外形令人印象深刻,在战争末期,德军订购了约200辆A7V,但最终交付的只有不到30辆。这些坦克都有命名,其中使用女性名字的至少有四辆。

这辆名为“格雷琴(Gretchen)”的坦克也是A7V的第一部量产车,在拍摄该截图所属的新闻纪录片时,该车正从前线返回。格雷琴是《浮士德》中、男主人公浮士德的恋人——在服役的A7V中,许多车辆都是以德国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这幅绘画反映了A7V坦克“萝蒂(Lotti)”在前线的景象,该车后来在1918年6月的一次战斗中被炮火命中摧毁。

一辆名为“埃尔芙里德(Elfriede)”的A7V,该车参与了1918年4月、在亚眠以北的一场坦克战,期间,该车和友军共同击毁了两辆英国坦克,但不久因为操作失误而被抛弃在前线,箭头所指处就是其名字的位置,照片拍摄于该车被英法联军回收后

“水妖II(Nixie II)”号的名字源自日耳曼神话中诱惑水手的女妖,该车于1918年5月31日被击毁于雷姆(Reims),后被美军回收、1942年在亚伯丁实验场报废。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

在一战结束后,各国都削减了装甲部队的规模,直到1930年代后,随着国际局势愈发紧张,他们开始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装甲部队的扩编上,在此期间,他们也沿用了许多一战时期的做法,以提升部队的士气和凝聚力,在这些做法中,就包括了允许乘员为坦克命名。

在二战爆发前的西方盟国中,拥有坦克最多的国家是法国。其总数超过了2000辆,而且许多关键指标(如装甲)也胜于其它国家的产品。但和人们对法国人的一贯印象不同,在战车的命名上,法国陆军的态度可谓相当严肃。

总的来说,法国坦克的名字有三类:其一是本国的地名,其二是有威武内涵的词语,比如“可怕”或“猎豹”;其三是法军参加过的著名战役。通过以下照片,我们可以对这种习惯有更好的理解。

Char B重型坦克:该车的昵称是“凡尔登”

Char D坦克,其炮塔上的名字是“吕岑”——1813年拿破仑指挥的一场重要会战

和法军一样,最初二战英军也不愿用女性来命名坦克,1942年前,他们的命名主要以地名为主。但随着装甲部队不断扩大,这一限制出现了松动;另外,上级也意识到,用女性命名坦克的做法并没有坏处,它至少可以振奋车组的士气,并让他们对坦克更为爱护。

当然,和一战时一样,乘员在命名时并不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必须遵守部队的规范。一些部队,比如皇家坦克团(The Royal Tank Regiment,前身就是前面提到的英国陆军坦克部队——The Tank Corps)的下属部队就一度遵循着早先的做法,要求坦克名字的首字母必须与部队的编号对应。

皇家坦克团的徽标:这支部队麾下的各单位对坦克的命名同样有较严的要求

和我们熟悉的情况不同,在英国的营级坦克部队中,下属各连的编号不是“第1、第2和第3”,而是“A、B、C”,这也意味着,在一些部队中,A连的所有坦克首字母必须是“A”,B连则首字母应当为“B”,如此等等。不过,在现实中,经常有坦克的名字与上述原则存在出入。另外,还有一些部队有独创的命名规范,比如以城市/地区命名。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在二战中,以女性命名的坦克占总数的多少?目前没有确切统计。不过,下面这份皇家坦克团第1营在1944年6月的坦克名册(女性名字加星号表示),也许能让我们对上述问题有一个粗略的理解。

A连

连部:我们上、我们也能行、我们也是

第1排

阿贾克斯、黑色工兵、安森、皇家方舟

第2排

菊花、阿帕奇、阿斯加德的子民、注意

第3排

天使、阿斯特丽德*、安托瓦内特*、安德罗梅达*

第4排

安德里亚*、再次、阿里巴巴、安*

B连

连部:布兰迪斯女士II*、贝特朗·杜·盖克兰、波拿巴

第1排

我们的威廉、阿特兰塔*、莉莉玛莲*、哪里有虎式

第2排

戈黛娃夫人*、圣徒、泊思的美丽姑娘*、无畏

第3排

阿布塞西、小奥德丽II*、贝蒂娃娃I*、圣女贞德*

第4排

密涅瓦*、狄安娜*、维纳斯*、朱诺*

C连

连部:老字号、托布鲁克男孩、冠军II

第1排

未命名或名称不详、未命名或名称不详、‘19’、西迪·莱宰格II

第2排

全部摧毁、走这边、法里士、来啦!

第3排

糊里糊涂、科维泽女士*、胆量、驴子的小夜曲

第4排

科里彭I、科伦普爵士III、复仇者II、可行VIII

简而言之,在皇家坦克团第1营三个连的57辆坦克中,有18辆以女性命名,这比一战时的情况高了不少。本照片显示的是该营B连第4排“狄安娜”号在诺曼底的照片,车名在箭头所指处,左上角是放大图

在今天,意大利战场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但在1943-1945年间,有数十万盟军在当地与德军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较量。这辆名为“希尔达”号(Hilda)的坦克隶属于皇家坦克团第50营,该营的上级单位是第23装甲旅。本照片于1943年12月摄于意大利城镇卡尔达里(Caldari)附近。

皇家坦克团第46营是第23装甲旅麾下的另一支部队,该营之前在北非装备的是“瓦伦丁”坦克,后来换装了美国援助的“谢尔曼”,在意大利,这些坦克将第一次迎来战火洗礼。照片摄于1944年1月的安齐奥战役期间,一辆名为“玛格丽特”(Margaret,细节在左上小图中)的坦克正从步兵旁驶过。

1944年6月的诺曼底战役中,英军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上面的彩绘展示的是一辆名叫“卡萝尔”(Carole)“谢尔曼”萤火虫坦克,下面则是该坦克的历史照片。该坦克隶属于第13/18皇家轻骑兵团,该团最初隶属于第27装甲旅,使命是为第3步兵师提供支援,1944年7月,该旅被解散,“卡萝尔”则随第13/18团加入了第8装甲旅。该车参加了荷兰境内的行动,后于1945年2月在德国西部的一场战斗中被击毁

在1944年6月13日,在诺曼底的小镇维莱博卡日(Viller Bocage)附近,英军第7装甲师的纵队遭到了虎式坦克的突袭,而这次突袭的领导者就是著名的装甲王牌魏特曼,在这场战斗中,名为“杀星简II(Calamity Jane II)”M3“斯图亚特”坦克也被击毁。该坦克隶属于第4伦敦郡义勇骑兵团,“杀星简”指的是美国西部的著名女枪手——玛莎·简·坎纳里

第4伦敦郡义勇骑兵团在维莱博卡日损失的另一辆坦克——“金发美女(Blondie)”,这是一辆“谢尔曼”萤火虫坦克,这种坦克以其穿透能力极强的火炮闻名

第11装甲师麾下、第2北安普敦郡义勇骑兵团穿过一座满目疮痍的法国城市,他们装备的是英国自行生产的“克伦威尔”坦克,该车的名字“简(Jean)”写在车首下方

“丘吉尔”是英军开发的一种重型步兵支援坦克,防护可以和德国的虎式媲美。这些坦克来自英国皇家装甲部队第148团(148th Regiment Royal Armoured Corps),可以看到近景处的坦克名叫“南茜(Nancy)”

在英联邦军队中,还有许多由沦陷国家志愿者组成的部队,波兰第1装甲师就是其中代表。该师组建于1942年,后来参加了诺曼底战役,在法莱斯包围德军主力的作战中表现尤其抢眼。这里展示的是就是该师师长马茨切克(Maczek)将军的座车,其名字是赫拉(Hela),它可能指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赫拉,也可能是波兰常见的女性名字——相当于英语中的“海伦(Helen)”

“防空坦克”是二战期间出现的一种坦克衍生车辆,它们通常用老式底盘改装而成,安装了高射炮塔,以保护坦克部队免遭敌机扫射,有时它们也会将高炮放平,为友军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这里展示的就是英国皇家坦克团第1营的一辆“十字军战士”防空坦克——它有两个名字“天空清扫者(Skyraker)”和“公主(The Princess)”,当时,该坦克正在带领一队美制的“斯图亚特”坦克前进。

虽然直到1942年后、美国陆军才开始大规模参加地面战斗,但凭借强大的物质优势,它们很快就成了对抗轴心国的主力。在战争爆发前,美国陆军只有数百辆性能落后的轻型坦克,但几年内,一切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此时,美国的车组也开始效仿当时的习惯:给武器命名。在起名时,他们不会像英军那样受到太多约束,所起的名字也比较随意,但和航空部队集体在机身上绘制性感美女、公然“发车”的情况不同,美国人的风格仍是比较严肃的,使用的女性名字也相对较少——这一点很接近英军的情况。

在美军装甲部队中,最早接受战火洗礼的单位是驻菲律宾的第192和194坦克营,它们装备了M3轻型坦克。由于这两个营后来全军覆没,关于它们的照片也所剩不多,这里就是其中一张:乘员们在名为“海伦(Helen)”的座车前合影。

1942年底,随着美军装甲部队在北非登陆,他们也开始经历更为惨烈的坦克战,虽然期间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他们依旧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非洲军团”。这里展示的一辆M5“斯图亚特”坦克便出现在1943年7月4日、摩洛哥城市拉巴特的阅兵式上,该车名为“狄安娜(Diana)”

1944年初,在意大利战场上,美军第755坦克营的年轻中尉拉尔夫·霍夫曼在坦克“小石城美女(Belle of Little Rock)”号前合影,这一名字是取自霍夫曼的女友,她和霍夫曼一样都是堪萨斯州小石城人。该坦克的涂鸦非常有趣:山姆大叔正在拿着刺刀痛打希特勒

1944年6月,在诺曼底登陆期间,美军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谢尔曼”水陆两栖坦克,这种坦克的特征是一个硕大的吸气-排气管,这样可以避免海水涌入发动机导致发动机熄火。这样名为“多莉·苏(Dolly Sue)”的坦克来自美军第70坦克营,参加了6日的第一波登陆

1944年7月,美军第3装甲师一辆名叫“卡萝(Carol)”的M5A1“斯图亚特”坦克在法国泥泞的乡间公路上,周围被各种车辆堵得水泄不通。在欧洲战场上,第3装甲师是巴顿将军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是一种极有特点的武器,该车的公路时速能达到80千米,同时安装了一门性能优良的火炮。照片展示的“地狱猫”隶属于第827装甲歼击营,1944年摄于德国境内的萨尔堡(Saareburg),该车的名字是“多萝西(Dorothy)”

1945年1月,在比利时境内,一个美军第41坦克营的车组正在为座车“卡特琳(Katheleen)”敷设冬季涂装。“卡特琳”是一辆装备76毫米炮的M4A3“谢尔曼”坦克,与原始版相比,其火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在对付德军的豹式坦克时仍然略有吃力。

“谢尔曼”坦克最有趣的变形车是“汽笛风琴”自行火箭炮。在炮塔之上,工程师们加装了36-60支114.3毫米口径的火箭发射管,这些火箭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4800米。这辆名叫“安娜贝尔(Annabelle)”的“汽笛风琴”隶属于美军第12装甲师,这支部队直到1944年底才抵达欧洲前线

1945年3月,一辆M7 105毫米自行火炮正在接受检修,在侧面可以看到该车的名字“欢乐的寡妇(Merry Widow)”

第761坦克营是美军中最特殊的单位,其成员全部由黑人组成,这辆装备76毫米炮的M4A3有两个名字:第一个是“酷哥公司(Cool Stud Inc.)”,第二个是“茱莉亚(Julia)”——其中后者取自车长丹尼尔·卡戴尔军士(Daniel Cardell)妻子的名字

M24“霞飞”轻型坦克直到战争末期才投入现役,该彩绘中的坦克隶属于美军第2骑兵侦察中队,名为“丽塔·海华丝”。丽塔·海华丝是美国艳星,如果你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应该对她不会陌生:电影中,主人公安迪就是用海华丝的海报遮挡越狱隧道的入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

按照一些照片的记录,在战争爆发前,德军已开始为坦克命名,但这很可能是零星现象,直到1941年入侵苏联后,广泛为坦克命名的现象才出现,至于使用女性作为昵称,则要等到1942年之后。

和英美军队不同,为坦克命名的做法从来没有在德军中普及,它只出现在了一些下级部队中。最初,坦克的名字一般是各种猛兽,比如“猎豹(Leopard)”“虎(Tiger)”和“黑豹(Panther)”。还有历史上的著名将领,如“齐腾(Zieten)”“吕佐夫(Lützow)”和“塞德利茨(Seydlitz)”等。

国防军第177突击炮营的一辆三号突击炮,它的名字是“塞德利茨”——一位著名的德国骑兵将领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车组们逐渐冲破了约束,开始把女友、妻子的名字写在了坦克上,在一些连队,甚至每辆坦克都得到了一个女性化的名字。

在后来,后方的训练部门也看到了将坦克比拟为女性的优点,并开始据此编写坦克的操纵指南。在1943年,德国陆军编纂了一本全新的作战手册,和以往冰冷的风格不同,其中使用了大量插图和绘画,而手册的主角——虎式坦克——则被描绘成了一位漂亮的女士,如果新乘员想赢得她的心,就必须好好照顾她、认清她的脾性。毫无疑问,这也是坦克真正被“娘化”的开始。

虎式坦克作战指南的截图,在该手册中,官方直接把坦克比喻成了一位漂亮的女士

1943年8月-9月,东线战场的一辆“黄鼠狼II”坦克歼击车,该车以淘汰的二号坦克为底盘,并在敞开的战斗室内安装了一门大威力的反坦克炮。在该车正面可以看到该车的昵称——“芙蕾德尔(Friedl)”

1944年,波兰,党卫军“维京”装甲师下属的一辆豹式,在车体正面可以看到该车的昵称“索菲(Sofie)”

1944年夏季、东线北部,德国国防军第502重装甲营的一辆虎式坦克,该坦克的名字“希尔德加德(Hildgard)”位于炮管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最著名的坦克王牌之一,奥托·卡里乌斯也隶属于这支部队,他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也是描绘二战坦克兵生活最生动和出色的作品

1943年底或1944年初、在比利时参加联合演习期间的四号坦克,隶属于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装甲团第6连,该车有两个名字——“宝拉(Paula,名字位于正面驾驶员观察口处)”和“威尔玛(Wilma,位于指挥塔上)”,它们分别取自驾驶员和车长的女友

上图中的四号坦克和另一辆同部队四号坦克的合影,后者的指挥塔上也隐约可见一个女性的名字——“斯蒂菲(Steffi)”

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前夕,德国第21装甲师仍然装备着老式的短管四号坦克,这里展示的就是其中之一。该车的昵称涂在位于车首的驾驶员观察口上,名字是“海蒂(Hedi)”

国防军第503重装甲营的一辆“虎王”,炮管根部的名字是“安妮丽丝(Anneliese)”,根据该营老兵的回忆,它取自其中一名车组乘员的女友

上述两张照片拍摄于诺曼底战役期间,展示了第6装甲团第1营的一辆豹式坦克,该营在战役中被配属给了装甲教导师——当时德军装备最精良的部队。该车正面箭头所指之处图涂有一个不太显眼的女性昵称——“乌尔苏拉(Ursula)”

总的来说,德军不会阻止乘员用女友命名坦克的做法,除非这位女性不是“雅利安人”。这辆隶属于“帝国”师的虎式坦克就充当了例证,其车体上有一个倒写的“福”字。根据一种说法,该坦克有乘员的女友是华裔,并试图将她的名字写在车体上,但没有得到批准,于是他只好用倒写“福”字取而代之。这名乘员不久随车阵亡,继任的车组认为这个“福”字是个带神秘力量的标记,并将其沿用下来。

例外:苏联

虽然在二战期间,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部队,其生产的各种型号坦克数量达到了8万辆以上,但有趣的是,其中以女性命名的坦克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英雄人物和爱国口号,以下是64个二战时期苏联坦克的名字,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当年的风格:

1.为了苏维埃白俄罗斯 2.把柏林留给我 3.去打败虎式

4.列宁格勒人 5.肖尔斯(即尼古拉·肖尔斯,苏俄革命战争英雄)

6.伏龙芝(即米哈伊尔·伏龙芝,苏俄革命领导人) 7.乌克兰兄弟

8.为了胜利 9.金丝桃 10.约瑟夫·斯大林

11.伊利亚·穆罗梅茨(历史上一位抵抗蒙古入侵的俄罗斯勇士)

12.恰巴耶夫(即瓦里西·恰巴耶夫,苏俄内战英雄)

13.打败敌人! 14.俄罗斯人绝不投降 15.到柏林去!

16.红军最强大 17.伊万·苏萨宁(17世纪抵抗波兰入侵的平民英雄)

18.轰鸣 19.保卫塞瓦斯托波尔

20.迪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即14世纪击败金帐汗国的莫斯科大公迪米特里·顿斯科伊)

21.为了祖国母亲 22.前进 23.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苏联著名诗人)

24.祖国保卫者 25.无情 26.民兵战士

27.英勇 28.奔萨的复仇(奔萨是苏联的一座城市)

29.苏沃洛夫(击败拿破仑的沙俄著名将领) 30.为了祖国

31.为了列宁格勒 32.苏联北极保卫者 33.库图佐夫(击败拿破仑的沙俄名将)

34.为了斯大林 35.叶斯基农民(表明这辆坦克来自当地农民的捐献)

36.迸发 37.向西进军 38.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击败条顿骑士团入侵的民族英雄)

39.为了我们的苏维埃祖国 40.我们能赢 41.轰雷

42.图拉副食品厂(这是为了纪念图拉保卫战期间该厂牺牲的工人)

43.斯大林主义者 44.解放者 45.无可阻挡

46.自动工厂区学生(表明该坦克来自当地学生的捐献) 47.碾压

48.图拉军火工人 49.共青团员 50.战斗的女朋友

51.无畏 52.克里沃罗格钢铁工人 53.敏捷

54.人民复仇者 55.决断 56.顿巴斯复仇者 57.暴怒

59.少先队员 60.约瑟夫·斯大林 61.苏维埃北极

62.真金 63.瓦良格(取自日俄战争中战沉的“瓦良格”号巡洋舰) 64.为了莫斯科

结语

虽然在形式上,当年的“娘化”和今天一脉相承,但它们背后的动机却截然不同,今天对武器的娘化,不过是对严肃历史的解嘲,但在过去,类似的做法却寄托了更多的情感,同时,它还折射出了人性的温柔一面——这在战场上很是少见。而它正是这段历史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因为在每辆坦克的名字的背后,也许都蕴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都涉及了一段生离死别,并完全能够充当一部电影或是游戏的蓝本。只是现在,它们早已被岁月冲淡,那些驾驭他们的老兵也归于黄土,只有他们的座驾和爱人的名字被保存在下来,并永远镌刻在了发黄的历史照片中。

本文由游民星空制作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格鲁吉亚-上帝眷顾的酿酒民族

摘自《在路上,追求信仰的力量》,作者:邱衍庆

格鲁吉亚国家虽小,却是古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交通走廊的必经之地,这点似乎很容易被人疏忽。

从地图上看,格鲁吉亚左临黑海右接里海,南北又被大高加索与小高加索的横向山脉完美地夹在中间。当西边度假胜地黑海的湿润水气飘来,这块土地上的野花便开得尤其艳丽多彩。

车队在苍茫的高加索山巅之上盘旋时,我们感受到任何的描述在这气势磅礴的山水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傍晚,霞光下彩云朵朵,空旷的视野、起伏环绕的盘山道、葱茏的树木、清新的空气,山坡上绿草如茵,牛羊漫步,队员经过十几天戈壁荒原的长途跋涉对这里无不一见钟情,沿途风光给了我们最好的犒赏。当首都第比利斯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到达了酒店。

10月2日凌晨,我收到一条短信:“邱哥,快到顶层来。”

我睡眼惺忪地爬到酒店顶层,看见爱摄影的帅毅、小毛正在极目远眺,他们比我起得还早。顶层是个不大的餐厅,但却有一个很大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湍急奔流的库拉河,这是他们昨晚就瞄上的好地方。源于亚美尼亚高原的库拉河将第比利斯一分为二。此时霞光万道,沿河而建的第比利斯城因此而得更加娇媚夺目。

眼前这座未被现代工业污染的城市正是一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格鲁吉亚”既是国名又是民族名。有关格鲁吉亚,人们用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来形容它的得天独厚:

上帝在给世界各民族分封土地时,贪杯的格鲁吉亚人因醉酒而姗姗来迟,等他们赶到上帝面前时,世间的土地已被分封一空。于是,格鲁吉亚人恳求上帝再分一块地给他们。上帝问:“你们到底为谁喝得这样大醉,连土地也不要了?”机智的格鲁吉亚人嘴甜,回答:“为了上帝您啊!”上帝一听非常高兴,于是将藏在胸襟里那块留给自己享用的最好的土地分给了他们。因此,格鲁吉亚也被称为“上帝的后花园”,而第比利斯就是这个花园里的明珠。

葡萄酒商店对面就是圣三一大教堂·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格鲁吉亚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盛产优质的葡萄,这里也是世界公认的葡萄酒发源地。1965年,苏联对格鲁吉亚出土的10粒葡萄籽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是7000~8000年前人工栽培的葡萄品种,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葡萄!

据权威的书面资料《牛津葡萄酒手册》记载,葡萄酒发源于南高加索的肥沃村庄,目前格鲁吉亚皇家博物馆里,陈列着7000年前酿造葡萄酒的黏土罐子和葡萄籽。当然,格鲁吉亚还保留着传承数千年古老而独特的在大陶罐里酿造葡萄酒的工艺,以及众多优良的葡萄品种,其中萨别拉维葡萄被誉为格鲁吉亚葡萄酒酿造的珍珠,该葡萄品种因其饱满的红宝石色和富含花青素而得名,味道平衡。萨别拉维酿成的葡萄酒可以在4~30年间保持酒的高品质。但由于萨别拉维葡萄只生长于高加索地区,所以几百年来,格鲁吉亚葡萄酒的产量一直不能扩大,这使格鲁吉亚葡萄酒更显珍贵,在独联体、欧洲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公认,格鲁吉亚出产的葡萄酒才是世界上最好、最纯的酒,而不是什么法国葡萄酒。

从餐厅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湍急奔流的库拉河·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1,圣三一大教堂神父

2,圣三一大教堂外景

3,教堂内高大的穹顶

4.亲吻圣像的女信徒

5.大教堂门口的老妇·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祈祷中的美女·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历史上沙皇统治了格鲁吉亚两百多年,他们除了这里酿造的美酒哪儿的也没看上。不言而喻,格鲁吉亚人因此源源不断地为沙皇帝国供奉了两百多年他们酿造的美酒,即使到了苏联时期,格鲁吉亚葡萄酒仍然是国宴用酒。

格鲁吉亚人与葡萄酒就像中国人与茶一样,在古老的文化发展史中难舍难分。在今天,家家有自酿葡萄酒习惯的只有格鲁吉亚人。我在格鲁吉亚也曾有幸看到,乡村道路两侧自家院落的门口,一个个装着散装葡萄酒的大玻璃细口瓶子的小摊位,在葡萄酒的映衬下,正发着琥珀色的美丽光彩引诱着路人。

格鲁吉亚人因为盛产美酒而爱喝酒,也因为爱喝酒而盛产美酒,前面那个神话故事除了反映格鲁吉亚人与酒的关系之外,还反映了他们和上帝的“特殊关系”。格鲁吉亚这个曾经的苏维埃联邦国家现在仍然信奉东正教,在今天,他们的宗教感情依然深厚。正如格鲁吉亚国旗上的标识一样,白地上是一个大大的红色十字架以及边上四个小十字架。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晚上街边纳凉的一家人

在首都第比利斯,随处可见教堂。圣三一大教堂位于第比利斯伊利亚山上,这座建筑主体高近100米,是格鲁吉亚最高的东正教教堂,城里很多地方都可以远远地望见它那大金顶。这座新教堂建于1995~2004年,用了将近9年的时间,是格鲁吉亚自苏联解体以后,有史以来修建的最大的教堂,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大教堂周围还包括钟楼、小礼拜堂等建筑,现在是格鲁吉亚东正教最主要的教堂。

教堂可以自由出入。当时教堂里除了我们几个蹑手蹑脚的队友和三两个来做礼拜的人之外,就只见到三个神父正在做着日常的礼拜。一个神父手抚《圣经》正以低沉的男中音唱着圣歌,歌声余音绕梁。

这时候一个头戴红色头巾,身穿黑色长裙的年轻女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女子正在默默地祈祷,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里透露一丝忧伤,那神情犹如提香的名画《怅悔的玛德琳》,只差一滴泪水挂在眼角。她那水灵灵的眼睛时而仰望圣像,时而低垂,一只手在胸前划着十字,嘴中念念有词。她的美丽竟让我一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真不忍心打扰她,但又不能放弃这个拍摄的机会,于是我尽量轻轻地、远远地围绕着她完成了一幅“祈祷中的美女”。她发现我的时候,并没有责备我,反而是一丝羞涩的笑容浮在了她的脸上,那种娇羞之美不可言喻,那一瞬间的感觉好似喝了令人陶醉的美酒,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当我回过神来仰望教堂穹顶,巨大的壁龛里画着一幅尚未完成的耶稣像的线描画稿,那耶稣透过脚手架似乎向我眨了眨眼睛。

格鲁吉亚人的幸福生活源于美酒和上帝,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密不可分,这点让我确信不疑的理由是,刚一走出圣三一大教堂,就遇到了教堂对门一家经营葡萄酒的商店。队员们很快被这家葡萄酒店吸引过去,店内的葡萄酒琳琅满目,大家很快缴械并掏空钱袋,看上去比喝了美酒还快乐。

透过葡萄酒瓶组成的五彩斑斓的橱窗的光影,可以看到对面教堂门前悬挂的耶稣像,眼前这幅葡萄酒瓶与挂着金色耶稣画像的教堂交相辉映的璀璨场景,不禁使人感慨:聪明的格鲁吉亚民族真不愧是善于以美酒的名义在上帝面前“争宠”!格鲁吉亚真是一个被上帝眷顾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