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三国杀驱鬼逐邪(巴松措、错宗寺的历史与传说)

导读 三国杀驱鬼逐邪文章列表:1、巴松措、错宗寺的历史与传说2、三千年疫病史,磨砺不屈的民族精神3、华博会探馆——咸宁的那些民俗表演4、盛夏避暑好去处:千年瑶寨、你不为人知的

三国杀驱鬼逐邪文章列表:

三国杀驱鬼逐邪(巴松措、错宗寺的历史与传说)

巴松措、错宗寺的历史与传说

巴松措又名措高湖,“措高”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

湖面海拔3700多米,湖面面积达6千多亩,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

巴松措景区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文物古迹、名胜古刹为一体,景色殊异,四时不同,名类野生珍稀植物汇集,实为人间天堂,有“小瑞士”美誉。

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你到岛上也不妨试试在岛的某些地方跺跺脚,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觉。

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一说始建于唐代,距今1500多年。另一说,于公元14世中叶,由宁玛派著名高僧桑杰林巴主持兴建。

据记载,到松赞干布(617-650)时,藏族文化才有显著发展。佛教也从他这时候开始进入西藏。

由此推之,错宗寺不可能有1500多年的历史。

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

巴松措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

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湖西北还有一五平方米大的巨石,大石中心有一可供一人钻过的洞,据说能钻此洞可消灾除病。离此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

湖西岸有“格萨尔王试箭处”,据说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会在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

错宗寺之闻名,缘于它的镇寺之宝,一块盖有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印章的布片。

上面写着:经数朝代保存,由吐蕃王赤松德赞亲手转送给古茹大师的一件极为重要的伏藏(伏藏指的是从地下发挖出的佛教经文)。

此物通长约30厘米,通宽25.4厘米,共有三幅印章,四行三段独立藏文。

盖有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印章的布片

工布江达县文物普查记录,“质地黑纱布,内容:年扎尼玛书写松赞干布口谕给错宗寺古如喇嘛,并赠送莲花生大师手臂之一为错宗寺住持之权用。藏文铭文缺失部分无法辨解,铭文右下角为林周一带姓名为丹增的落款,具体意义无法理解。”

登记时间:2014年8月26日,断定其年代“吐蕃王朝约(629~760)”。

被错宗寺誉为稀世珍宝的布片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西藏大学藏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次旦扎西先生认为,“印章为梵文,暂不可考,其下藏文意为‘这枚古茹喇嘛的印章,原为松赞干布所有,后经发掘由赤松德赞相送’,后两行藏文分别为年赞尼玛、仙潘旦增,旁分别有两图章。”

“古茹喇嘛”即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的始祖,后经查阅相关资料,“年赞尼玛”、“仙潘旦增”均为人名,曾系主持或管理错宗寺的高僧大德之一。

此处,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

一是该寺的历史可能早于公元14世纪;

二是与伏藏文化有关。

据藏文史料记载,昔日莲花生的妃子“益西措杰”去西南罗刹国时,对所经过的圣地赞美道:“上部阿里有名声远扬的冈底斯山、拉其山和曲巴尔,下部有加拉、波东、刚热、森当等地,中部有特别加持过的三岩石错宗达布、多钦等雪山环抱的山岩美景”。

“三岩错宗达布”指的就是现在的巴松措和错宗寺。

“赞普将王妃卡茜萨措杰作为灌顶的报筹献给了莲花生”,可知莲花生跟此地渊缘深厚。

“巴松措”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三岩湖”。

巴松措第一岩即拉札,其全称是“嘎雅米堆拉益札(藏语意为永恒不变的神岩)”。

据《拉巴岩石山海志》记载:此地是观世音菩萨在人间的道场。

早在一千多年前,莲花生在征服藏北的群魔时,有一个魔力无边的恶鬼热嘎逃往工布方向,当追杀到今日拉巴雪山跟前时,便发现一座冰川挡住了去路。于是他使符念咒,把三节藤杖抛向天空。不一会儿天崩地裂,冰雪融化,发现观世音菩萨在拉巴神宫岩修行,就这样打开了第一岩之门。

巴松措第二岩即多吉札。

据说,当年莲花生从拉札,骑着一只全身雪白而不带缰绳的老虎,从空中缓缓降落到多吉札山根草坪上,发现金刚手在此修行。于是,就在此修行了六年,该地于是便叫漫当立龙多吉札。

巴松措第三岩即赞给札。

传说,莲花生到此发现文殊菩萨在修行,受文殊指点后,莲花生直奔厉妖湖并将之改名为巴松措。

王妃益西措杰、古茹仁波切莲花生均属赤松德赞(755~797年)时期的人物。

由此推之,巴松措和错宗寺的地名至少有1200余年的历史。

至于前文提及盖有松赞干布印章的布片,《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亦有类似记载,“藏文史料中竭力渲染松赞干布奉佛建寺,那是后来西藏佛教徒想借名王以自重的伎俩。”

西藏佛教各派的区分,是由于它们所传承、修持的密法彼此不同而区分的。

错宗寺为宁玛派寺庙,“宁玛”一词有“古”和“旧”两义。

就“古”而言,指他们的教法是由8世纪入藏的莲花生大师所传,比其他各派起源要早300多年。

而“旧”是指该派所遵信、传承的主要密教典籍,据说由莲花生、无垢友等印僧和毗卢遮那、娘定埃增、桑波等藏僧翻译传承下来的,都属于“旧密咒”。

“伏藏”则是宁玛派的又一大特征,指的是8、9世纪莲花生等人为了把密法藏之名山、传之后人,才把写好的东西埋在地下,或放在岩洞中,经过几百年,才又由人发掘出来。

错宗寺所在的湖心岛上,处处是传说,其中“岩石上还可以见到菩萨提解脱梯,自现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卷,经中藏有无数能开启伏藏的钥匙。”

错宗寺带有明显的宁玛派特征,殿中主供神为“古茹神”,即莲花生大师,由著名伏藏大师桑杰林巴亲自塑造。

寺内供奉有师君三尊,即亲师静命(寂护)、轨范师莲花生、法王赤松德赞,另外还有古夏日观音像、三怙主像、五部佛陀像、多闻天王像、龙女措达措墨等像,殿内壁画中绘有二胜六庄严、大成就甘丹尼达增、大成就唐东杰布、吉尊米拉热巴等诸多神像。

左右壁画绘制有五种性佛,男女护法神、四大天王像等。庙中还有:伏魔塔、伏龙塔、错宗活佛灵塔等。由于四面环水,错宗寺也就成为一座克火克水的寺庙。

“梗舞”也称“梗羌姆”,是“羌姆”舞的一种,成为错宗寺的独特文化之一。“羌姆”(跳神)是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与当地“苯”教的对立斗争中形成的。

在佛教西藏化过程中,莲花生采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结合开创了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宗教舞蹈,经相继改进、规范,逐步演变传播,形成后世喇嘛寺院的跳神。“梗羌姆”中的“梗”即神的使者或佣人。

错宗寺“梗羌姆”平时不能随意表演,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在每隔3年的藏历十五进行,地点在错高村的多热(大院)或“羌姆热”(舞场),表演时间1天。

据考证,错宗寺“梗羌姆”从米林县流传而来,为“恰纳寺”还俗僧人所授。

表演人数无严格规定,大致有十七八人。“亚索”一名,代表“国王”。“娜扎” 两名,代表佣人。三人均为男性,且必不可少。

其中“娜扎”戴用布或氆氇做的面具,“岗堆”戴木制面具。三人无正规的表演和动作,为即兴表演,所以担任岗堆的演员必须是会说、能唱、能跳,而且有一定的即兴哑剧表演才能。

“梗羌舞”的基本特点是稳健大方,欢快热烈。基本步伐是“平步走”、“抬脚跳步”、“跨腿转”、“反跨转”、“吸腿转”等。错宗“梗羌舞”的另一特点是,表演者全为当地老百姓(其他寺庙则全由僧人表演),而服装、道具则由寺庙提供,结束后交还寺庙。

据考证,生殖崇拜最初源于西藏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最初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发展到对男女交媾及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常见的生殖器用石或木制成,还有家里把石制的男女生殖器放在箱子底,一是用来辟邪之用;二是表示子孙万代。

其器物制作及安放仪式均表现出强烈的崇拜感情,蕴含了“人丁兴旺”的寓意祈望。

但在寺庙门前供奉生殖器唯有错宗寺与喇嘛岭寺,二寺均为宁玛派寺庙,而宁玛派与苯教相似。

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万物,祈福禳灾、驱鬼降神等为主要活动。宁玛派实际上是早期传入的密教吸收大量苯教形式内容的教派。

基于以上原因,错宗寺存在生殖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千年疫病史,磨砺不屈的民族精神

1911年,哈尔滨鼠疫暴发,停业的客栈、学校等被用来当作防疫的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中国古代对传染病肆虐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认识,有着一个艰辛的过程。其实有文字记录的3500多年来,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疫病的种类各式各样,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

我国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疫病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说法,大概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战国时期,疾病流行已很多见,赵国和秦国等地多次发生大疫。人们已经认识到“四时皆有疠疫”,疫病是“气不和之疾”,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麻风等传染病。疫病流行,“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逸周书•大聚篇》),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

一般来说,疫病往往是动乱和战争的产物,越是社会混乱时期,疾疫发病率就越高,为害时间越长。相反,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虽然疫病仍会发生,但只要有正确得当的救灾抗疫措施,疫病流行的频率就低,规模有限。东汉末年,大疫一场接一场。桓、灵、献三帝共70年,比较大的疫病流行有16次之多,其中好几次是全国性的大流行。曹植《说疫气》谈到建安22年的大疫时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大小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稳,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病高发期。三国两晋,疫病流行的次数约为35次,每5.8年就有一次疫病。南朝共出现疫病13次,北朝出现11次。这时的疫病常与战争动乱相伴随,政府组织抗击疫病的次数不多,疫病的流行肆无忌惮,人民在无助痛苦中生活。

隋唐五代共有疫病30多次。唐太宗时期,共有6次流行,但由于社会安定,政府救灾防疫措施得当,疫病对社会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一般都是在一二州之中流行。唐朝后期至五代,藩镇割据,战争频起,无有效救治措施,疫病来势汹涌,常出现百姓“流亡迁徙,十室九空”的局面。

两宋疫病前后共有51次,南宋流行的次数超过北宋。在人口最为密集、流动人口较多的首都地区,疫病流行明显增多,南宋有20多次疫病发生在以临安府为中心的浙西地区。人口密度过高,有利于孳生疫病,方便疾病的流行。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卫生预防的意义特别重要。元朝大疫有30多次,出现了一场大疫死90万人的高记录。

明清疫病的流传达到高峰。明朝发生疫病180多次,分布在118年中。明朝共277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清朝共267年,据《清史稿》记载,出现疫病的年份有134年,而实际清朝流行疫病的年份肯定不止这些。明清时期的大疫病常常跨州跨省流行,对人类生命危害严重。大疫过后,常常出现“死人无算”“疫死者几半”的情况。

一般来说,一种新疫病刚流行时,由于人们认识不足,往往为害深重。明清时期的鼠疫和霍乱,就是其中最为剧烈的两种。明朝开始暴发的鼠疫,只要人一看见死老鼠,马上就会“人死如圻堵”,最后“人见死鼠如见虎”(师道南:《死鼠行》)。鼠疫严重的地区,一户户人家全部死绝,有的地方一条街巷或一个县城死掉一大半,“巷染户绝”,没死的也早就吓跑了。如山西兴县,崇祯间流行“天行瘟疫”,早晨发病,晚上就会死人,甚至在一夜之内,全家尽死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人与人之间互相戒惧,“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有专家估计,单万历7年至16年的鼠疫就引起山西、河北500万人的死亡。清朝真性霍乱刚流行时,从陆路、海路两个方向由南至北席卷中国,自云南、广东一直传进京师,“民多骤死,乡村尤甚。其症吐泻转筋,即时毙命,针刺医药百中仅活数人。问疾送验,传染无已,甚有全家俱毙者”(《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51)。随着对霍乱认识的加深,人们防备意识的完备,疫病为害就渐渐失去最初狂野的本性。

面对疫病,我们的祖先没有被吓倒,而是众志成城,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开展了前赴后继的抗疫救灾活动。数千年来,他们同疫魔进行着殊死的斗争。上至朝廷和各级地方政府,下至平民百姓,他们同疫病斗争的精神可歌可泣。

历代政府常常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率领人民抗击疫病,如减轻经济负担是政府采取的最普通措施。百姓染上疫病,需要医药救治,再按正常年景向国家交纳赋税,实在是力所不及,因此免税之类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内,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3年,3年以后再行交纳。所有放免的租赋贡物,州县必须在乡村要路一一榜示,使老百姓能全部透彻地了解。

政府编纂颁行简便易用方书,并录于木版石条上,在村坊要路晓示,对疫病防治的作用更为直接有效。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疫病的知识。疫病流行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经常采用医药治疗来对抗疫病,政府曾派出医生带了药品到乡村巡视。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春天,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颁诏说:“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事毕条疏奏来。”(《册府元龟》卷144《帝王部•弭灾三》)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具体实施情况必须向中央汇报。

切断传染源,对病人进行隔离是最切实有效的一种措施。夏商周时期,隔断传染源以防止疫病继续扩大的思想已经产生。秦汉时期,对凡是感染疫病的病人,有一套检查和隔离措施。云梦秦简《封诊式》中,讲述了里典甲向上级报告,发现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疠病(即麻风病),于是展开了调查,询问患者本人。接着派医生前去检查,医生根据丙的各种特征进行观察,最后诊断他确是患了麻风病,于是将患疠病的丙送到疠迁所隔离,再进行医治。说明早在秦代时期,对麻风病的诊断有着一套报告、鉴定、隔离的完整制度,并建立起了传染病的隔离医院。

历代隔离的场所有两种,一为疫病到来后临时性建立的场所。宋神宗熙宁8年(1076),杭州饥疫并作,染病百姓不计其数。苏轼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处疾病之人”,实际是简陋的隔离医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进行管理治疗,每天早晚,僧人们按时准备病人的药物和饮食,“无令失时”。另一种是常设的隔离场所。武则天时期,以前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疠人坊,被改称为悲田养病坊。宋徽宗崇宁初年,设立了专门收养病人的安济坊。坊中医者每人都要建立个人的技术档案,医治病人的技术长短处都要记录下来,作为年终考评的主要依据。

除病人外,接触过病人者也要被隔离,因为他们感染上疫病的可能性最大。《晋书•王彪之传》谈到永和末年,疾疫流传,“朝臣家有时疫,染易3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如果一户人家有3人得同样的传染病,官员们即使无病,只因可能是带菌带病毒者,也要过百日后才能上朝。这种措施,极为科学,它可以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秦国还曾就外来宾客入城时,对其乘坐的马车要用火熏燎来防止病菌的传播。1894年,鼠疫在香港、日本出现时,上海随即对所有进口船只上的旅客进行体格检查,凭“免疫通行证”入境,并建立了一些临时性的医院和熏蒸消毒站。

抗击措施及时有效,疫病的为害就可以降到最低的限度。预防隔离措施有力到位,疫病传染源较早切断,疫病流传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反复流传的可能性就小。从科学性上说,隔离病人和疫病接触者,是最为简便、有效的抗击疫病方法。

卫生预防,也是抗击疫病的有力措施。夏商周时期,我国已经产生了疫病预防思想。如在《周易》中,一再提到在疫病未发生时,要确立预防疫病发生的思想和在精神上作好准备。《乾卦》的九三爻辞说:“终日乾乾,夕惕苦厉(疠),无咎。”意谓处于困难时期,要自强不息,不要像见到疫病一样害怕得不要命,要有坚决战胜疾疫的信心。

为预防疫病发生,人们在个人卫生方面十分注意,在甲骨卜辞中已有个人洗面、洗澡、洗手、洗脚的记录。秦汉时期,人们的认识更为深刻,《续汉书•礼仪志》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灰为大洁。”通过沐浴,搞好个人卫生,驱除疫病流传的可能。饮食卫生是预防疫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代的《论衡》说:“鼠涉饭中,捐而不食。”这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卫生要求。《金匮要略》也告诫人们:“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否则会得疟疾。孙思邈已告诫人们:“不要吃生肉,吃动物的肉时一定要煮烂。”动物体内存在着一些病毒,只有烧熟才能杀死。

环境卫生更为人们重视。甲骨卜辞中已表明当时已实行人畜分居,可以使动物身上的疫病尽少传给人类。商周时期的人们已知在高亢之地建造房屋居住,因为住在向阳干燥的地方有利于太阳光照,干净消毒,限制了疫病病菌的传播。《周礼》中讲到周秦时期已经建立路厕;汉朝时我国都市中普遍设立公共厕所,当时称之“都厕”;唐五代时政府专门有管理厕所卫生的官员,城市的卫生设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古人认为,许多传染病是由尘埃中得来的,因此早在秦国就对“弃灰于道者”要判处一定的刑罚,城市的垃圾须按政府的规定处理。一些疫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如鼠疫杆菌经呼吸道排出后可能通过空气飞沫传入他人体内,所以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疫势危急时,要避开撤走,找个大树下的荫凉当风处居住,近水当风之处最好,千万不要众人拥杂在一起。

3000多年来的历史说明,中国是一个勇于并善于抗击疫病的国度,有着战胜各种传染病的传统。当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人类对医学的认识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时,由于人们对疫病的恐惧,防治疫病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巫术上,求神祈灵,驱鬼逐邪。随着医学认识的不断推进,人类对疫病认识的深刻,巫术这一无知时代人们认识的产物,只会延迟疫病的治疗,使疫病传播范围更广。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只要我们发挥出智慧和潜能,灾难面前临危不惧,弘扬中华民族在抗击疫病中形成的顽强民族精神,我们一定会战胜各种各样的疫病,我们的民族将会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华博会探馆——咸宁的那些民俗表演

6月9日-11日

第九届华中旅游博览会

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以“香城泉都·乐享咸宁”为主题的咸宁馆

不仅展示了咸宁秀美的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还有咸宁厚重的文化

下面就跟闲游君一起来看看

那些亮相华博会的咸宁特色民俗表演吧!

【 通城 】

瑶族长鼓舞

中国瑶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现在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拍打舞

瑶族拍打舞,自元、明以来流传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由当地民间流传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汉、瑶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舞蹈以男人拍打胸脯、女人拍打手臂为主导动作,然后再加以扩展变化,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脸、膝、臂等,有的躺着拍、坐着拍、跪着拍、站着拍、舞着拍,拍打贯穿始终。

【 通山 】

采茶戏

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以成为凝聚民心,团结乡亲的艺术纽带,采茶戏载歌载舞,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通山是采茶戏发源地之一,它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举世一致的认可,是通山人民非常喜爱的地方戏曲。

2013年年底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嘉 鱼 】

呜嘟演奏

呜嘟,乐器名。原名“叫叽儿”,本是牧童玩具,历史可追溯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呜嘟音色浑厚穿透,尤善表现幽远飘逸、古朴的意境,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

首批湖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咸宁旅游资讯网-香城泉都,浪漫咸宁欢迎您!http://www.txianning.com/news-18680.do

盛夏避暑好去处:千年瑶寨、你不为人知的人文面纱

入夏,避暑就成为朋友之间的头条话题,如果你对民俗跟古镇有兴趣和向往,那么就跟随小编去瞧瞧千年瑶寨的魅力,体验一下古寨的清凉 。

时间安排完全看你自己。小编带你看看它到底如何好耍!

南岗千年瑶寨位于广东清远市连南县城西南27公里处,面积159亩,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也是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好玩!!!

热情洋溢的瑶族姑娘会用特有的敬酒方式欢迎你的到来!

友情提示:不要为了美色喝飘自己!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被灌醉,不过后面就没得玩了!

听听唱瑶歌,分成两队,

这边唱,那边合,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加入到里面,

俗话说“有歌有舞才称美”长鼓舞是瑶族人民一种源远流长的舞蹈,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

在一声声唱念作打中,

把瑶族儿女的辛劳与信仰,

在世界面前合盘拖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在瑶族在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瑶族姑娘一般6、7岁便开始学习,到18、20岁显然已经成为刺绣的能手。

在一针一线的穿梭中,把瑶族儿女的喜怒哀乐,相思与腼腆,生活的富足与传承,皆在这来往缝补中丰满起来!

这一天的时间所剩无几

傍晚的瑶寨格外美丽,

袅袅炊烟处,尽是水墨人家。

远处百里瑶山,尽显荡气回肠的气势!

古老的房子和山峦叠

嶂的风景搭配一起,古朴而秀丽,

阳光在青砖、黑瓦、枯木间投射下来,清新又带一点苍凉;那些楼阁,那些小桥流水……她像一个素面的山姑,

羞涩地躲在葱笼的林中,却有着更令人愉悦的山野之风。

常见的几碟家常小菜,配着晚风的清凉,远离尘世的吵杂,就着瑶寨自酿的特色米酒,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晚上的活动也是众目所期待的,瑶寨的篝火晚会,正式在晚上拉开序幕!!

跟着

他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

感受瑶族古老的文化传承。

澎湃的火焰,热情的人,把所有欢声笑语都洒满在古老的瑶寨里,滋润着草木山河。

夜晚的风,吹动着民宿的窗户,没有城市的喧闹,却多了几分宁静与祥和,躺在干净的房间里,纯木质的建筑风格一眼望尽,颇为古朴。伴着虫吟蛙唱便能熟睡过去!

第二天,早早起来,吃完早饭便在寨子里闲逛起来,

步行在小道上,两旁绿意林林,遍布青草和蕨类植物,恍惚之间还以为置身山水丛林之中!

若闲来无事,看看当地人做农活也不错的,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

换好衣服,拿起耙子,

除去杂草,拔起花生秧;

一连串鞭炮似的花生在前面晃动,

惹人喜爱。

当一粒粒丰满的花生果,

跟着手中的农具舞动,

不停的跳出地面,

也能引起一声声惊喜的啼声。

“行在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渡步在瑶寨的巷子里,不仅仅是欣赏到秀丽的风景,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到当地是人文生活中。

或在某个转角处便能看见摆着稀奇古怪东西的地摊。

还有各种当地的山货,

若是有兴趣的话,可以买一点回去尝尝,

价格还是挺实惠的。

无论是送人还是自己吃都可以,

保质期久,丝毫不用担心腐坏。

接下来就是期待已久,万众瞩目的重头戏来啦!!!

隆重的瑶王长桌宴正式开始!!

哈哈。。。。是不是很想吃,别急,还有呢!

千年瑶寨“瑶家宴”独具匠心打造舌尖上的瑶王长桌宴,采用芭焦叶、荷叶等作桌布,用芭焦叶、簸箕等装菜,用土陶碗喝瑶家米酒等,让游客重返生态饭桌尽享极乐盛宴,品味返璞归真的民族特色。在“瑶家宴”品尝充满连南瑶家风味的“瑶王长桌宴。”

这是瑶族婚庆、节庆以及狩猎庆功的传统宴席,而瑶王长桌宴是连南瑶族人民款待贵宾最隆重、最高规格的待客礼仪,堪称瑶族饮食的代表之作。

酒足饭饱之后也是该踏上归程了,

为什么小编竟然还有一种不舍的感觉。

不!我还想吃,还想玩!

旅途的风景总是美丽的,却又快乐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所能把握的每一寸时光!各位朋友,期待下一次继续跟小编畅游吧!

没错,没看错,这就是个软文。希望可以点击投放的广告支持一下。若有雷同,小编立马就撤

观辽博人类抗疫文明史展 看古人如何防疫

在古代,端午节人们插菖蒲、喝雄黄酒等驱邪祈福;古人使用熏香驱除瘴气,防止传染病。"启示——人类抗疫文明史"主题展览目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从文物中了解一下前人如何防疫吧。

钟馗在民间被视作袪鬼除疫的形象,现场展出了高其佩的《钟馗图》。

端午节插菖蒲、喝雄黄酒驱邪祈福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其素有打鬼杀鬼才能之说,一直被当作驱除疠疾的神。驱邪斩鬼之钟馗画常常在年节用来装饰,据记载最晚始于唐末,延续至明清不衰,民众希望借钟馗图像的法力达到驱疫的功效。而这也可以看出自古人对健康的重视与期盼,有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民众希望借钟馗图像的法力以达到驱疫的功效。在此次展览中,可以欣赏到清代画家、指画的开山始祖高其佩所画的钟馗。其中《钟馗图》作于雍正六 ( 1728 ) 端午节,此时高其佩已是 68 岁高龄。画面上钟馗顶天立地,占据了整个画幅,虽不佩宝剑,但圆睁双目,怒容满面,也够使一切妖魔鬼魅丧心裂胆。

仲夏来临,毒虫、蚊蝇滋生,古人认为这些"毒物"回带来瘟疫,中国古代在五月染病、死亡的人数会直线上升,五月便被看作不祥的、邪崇盛行的"恶月",五月五日"端午"更是这个"恶月"里最不祥的"恶日"。因此衍生除了避五毒、插菖蒲、喝雄黄酒、扎彩色丝线的驱邪祈福额做法。

慢慢地,镇邪驱鬼的形象与端午节去除瘴气的活动被联系在一起,自那时起端午节"跳钟馗",这一我国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活动。

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医生经营药店 医药分科非常细致

从许多文物中,就可以找到人们和瘟疫、疾病之间的记忆。此次展览向观众介绍了殷商时期,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役"字,为"疫"字的通假字。那时候,人们对于瘟疫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我国古代医学家多个体开业行医,病者亲求出诊几乎无不应邀前往珍视。而采自敦煌莫高窟 296 窟的北周年代的送医图,则反映了医生被邀请病者家中送医药的情景。

同时,展览还展出了明代仇英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复制品)。《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影工笔,生动描绘了明代中期苏州城的优美风景,以及江南民众的市井生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画卷长达 9.87 米,共绘有 2000 多人,商铺千余家。途中所绘之"男女内外药室""小儿内外方脉药室""道地药材""专门内伤杂症"等均为医生兼营药店。从其门前所立各高大市招可见,当时医药分科之细致和医生的经营的活动。

古人熏香驱除瘴气 防止传染病

从古至今,很多医者、科学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得出传染病的感染源头或传播途径与"恶臭的气味""污浊的空气"等有关的结论。因此,各国文化中都存在大量的熏香、吸烟驱除瘴气,以防传染病的行为。香料作为药品,也一定程度上起到驱赶蚊虫、改善健康的作用。

香在中国古代用途极广,除了祭天地拜神灵、祖先长辈之用外,更为驱除野兽、蚊蝇、驱除屋内浑浊之气而用。房间内驱邪熏香,被褥衣服熏香,身体佩戴香囊。《千金药方》、《本草纲目》等医典中都有治病养颜等功用。通常大殿内多使用体大粗重的香炉、香筒和甪端等动物形香薰,以燃烧较大的线香和香面等香品,相对较小的居室内则一般使用体积较小的香具。如博山炉、莲花炉等,所用香品也多为香气清新淡雅的类型,如沉香、龙涎香。在该展览中,观众就可以看到造型、材质等各异的熏炉。如宋代的"飞鸟卷云纹博山炉"、明代的"鹅形熏炉",其材质为铜;清代的"五彩透雕花卉纹熏炉",其材质为瓷。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清朝的荷包、香袋。如"缂丝五彩花纹荷包""黄缎平金岁岁平安荷包"和"缂丝黄地大吉葫芦香袋"。

古人除了燃香外,还将香料或香品放置于香袋、香囊(荷包)中随身佩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香囊形制多样,制作材料丰富,从布帛到金银不等。因内含物品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用。以香料充之口味熏香之用;辅以药材,则有治病防疫之功效;用以置物,乃突出其实用性。此外,香囊还具有作为装饰物的观赏价值。秦汉至隋代,佩戴香囊成为人们的习惯,出现了使用香囊进行辟疫的医方记载。通过对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辟疫香囊药房进行整理,可以得到二十五种不同的配方。

中世纪欧洲医生佩戴鸟嘴面具防护

中世纪欧洲医生的形象通常是佩戴鸟嘴面具,身着落地长袍。这种装扮背后有很多防护道理。鸟嘴面具为银质,因为银被认为可以消毒。长长的鸟嘴里放着棉花和特俗的香料,用于预防。这一装扮类似后来的口罩、眼镜和罩袍,都能起隔离防护的作用。此外,医生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作为手臂的延伸,用于撩起病人的被子、衣服,试探伤口等,以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病人。

而人们对于瘟疫、疾病的防护也促成了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古罗马人以热爱洗澡文明,但是为了保持个人卫生而规律洗澡的观点要几个世纪后才在欧洲文化中定型。健康的沐浴观念在中国秦汉时就有休沐制度,这是一种为打理蓄发而专门设置的休息日。尽管这一制度发展到汉以后已经不完全与梳洗头发这一特定行为相关,但人们仍然将洗浴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患病,有益健康的观念长期保持下来。

此次展览中还可以欣赏到古代人盥洗时舀水时用的器具铜匜,如春秋时期的"窃曲纹匜"。这类形状像瓢的工具,作为古代人洗手的工具,也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古代人就有了洗手的卫生习惯。

展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南平粮台遗址陶排水管等古代设施,将注重城市卫生设施建设的历史追溯到新时期时代。另外,人们观察到"污水"与瘟疫的相关性,于是采用措施将城市废水废物排放至城外、田中。避免似水淤积腐败,一方面是农业堆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消灭了蚊蝇滋生的环境,预防了以此类动物为媒介传播的传染病。

来源:辽沈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