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古代女性用什么做粉底原料(古代女子有粉底吗?古代粉底是什么?)

导读 古代女性用什么做粉底原料文章列表:1、古代女子有粉底吗?古代粉底是什么?2、蚂蚁庄园7月10日:我国古代女性曾用哪种物品作为粉底的原料3、人工合成铅白:春秋时期的美白秘方4、彩

古代女性用什么做粉底原料文章列表:

古代女性用什么做粉底原料(古代女子有粉底吗?古代粉底是什么?)

古代女子有粉底吗?古代粉底是什么?

现在女生化妆都是用粉底,那在古代的时候女生也是爱美的,她们也会化妆,但是那个时候是没有粉底的。那么古代女性会用什么东西做粉底呢?又叫做什么名字呢?

在《齐民要术》中是有挤在粉底的制作流程的。在古代的时候,没有粉底液,科技也不发达,但是我们的古人是非常聪明的。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怎么制作粉底的吧!

首先,选择同一品种的小米,这里是不能混合其他品种的。将米用脚用力的踩碎。再将踩碎之后的小米放在清水中清洗,要一直洗到水变清澈为止。

然后将洗干净的米装到桶里面,加入冷水(一定是冷水,不能用热水)浸泡,当米被抛出酸味的时候,重新清洗,直到没有酸臭味为止。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将洗干净的米磨成粉,期间要不停的加水,然后再将沉淀过后的米粉汁晒干成粉,接下来就是将粉团中的粗糙的颗粒筛选出来了,将剩下的细粉中加入香料,这样一盒粉底就做好了。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人懂得,但如果在古代,修容就不能叫化妆。其实,古人收拾脸的步骤并不比现代人少。

虽然那个时候的科技不发达,但是他们是非常聪明的,这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正式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古人的女性也可以漂漂亮亮的。

蚂蚁庄园7月10日:我国古代女性曾用哪种物品作为粉底的原料

2021年7月10日蚂蚁庄园小课堂答案公布:

今天的问题是:我国古代女性曾用哪种物品作为“粉底的原料

答案是:米粒

答案解析:我国古代女子敷面,一开始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米粉之后,人们又发明了铅粉,《神农百草经》就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她们还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比如唐代女子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

什么是蚂蚁庄园?

蚂蚁庄园是蚂蚁金服和公益机构合作,通过在支付宝虚拟养鸡生产鸡蛋,一颗鸡蛋就是一个爱心,每5个爱心可以捐赠一次,最后由公益机构根据大家捐赠的爱心量去完成对应公益项目。

人工合成铅白:春秋时期的美白秘方

“肤如凝脂”“粉白黛黑”等记载,表明在古人心中白色具有美、纯洁、高贵的内涵

考古证据表明,在全国不同地区的春秋时期贵族墓葬中出现了一批微型化妆品容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诸侯国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和审美趋同,大家都向往美丽、追求美丽,进一步印证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化妆品的兴起阶段

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出土的白色残留物经综合实验分析,结果显示为铅白。因为旧木效应的影响,这批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略早于墓葬埋藏年代,但它仍然反映了样品的人工合成属性。由此,我国使用人工合成铅白的历史提前到了春秋时期,比欧洲早300多年

梁带村芮国遗址出土的小铜鍑器盖内部的人工合成铅白残留物。通讯员 方琦摄

“没想到春秋时期的人就开始追求美白了呀,果然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工合成铅白化妆品是不是相当于今天的粉底呀?”

近期,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发现迄今世界最早人工合成铅白化妆品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

网友热议源于韩宾博士发表的一篇题为《美容与化学: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合成铅白的独立起源》的论文。韩宾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以下简称国科大考古系)特别研究助理,是论文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人文社科期刊《人文与社会科学通讯》上,与之相关的古代残留物分析工作由国科大考古系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的支持下共同完成。

铅白通常由水白铅矿、白铅矿或两者的混合物组成,在古代长期被用作美白化妆品,在人类的美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9月14日,记者采访了韩宾,听他讲述古人的美白“秘方”。

见微知著 残留物分析揭开谜团

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里陈列着众多展品,其中有一组小巧精美的微型铜容器,包括圈足匜、贯耳罐、圈足鍑、单把罐等。与常见的青铜重器不同,它们的高度在10厘米左右。就是在这小小的“身躯”里,考古人员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铅白,也揭开了微型铜容器具体功用的秘密。

据韩宾介绍,微型铜容器在春秋早中期十分流行,在山东、陕西、甘肃等地都有出土。但对于微型铜容器的具体功用,学界的观点并不统一,有人认为是化妆品盒,有人认为是首饰盒或者有其他功用。

“大家通常会从器物的形制或考古背景去分析它的功用,对器物里残留物的研究可以为其功用提供关键的证据,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少。”韩宾说。

为此,韩宾所在的课题组专门去往韩城市,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出土的微型铜容器中提取了白色残留物带回实验室,对这些白色残留物进行综合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残留物样品由白铅矿(碳酸铅)或白铅矿和角铅矿的混合物组成,也就是常说的铅白。

确定梁带村芮国遗址出土的白色残留物为铅白后,韩宾接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铅白是天然白铅矿还是人工合成铅白。“在对古代铅白的研究中,铅白是天然白铅矿还是人工合成的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区分天然白铅矿和人工合成铅白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碳十四测年分析。”韩宾说。

原则上,天然白铅矿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会明显早于墓葬埋藏年代,因为天然白铅矿中的碳源较早,会导致碳十四测年结果和墓葬埋藏年代相差数千年甚至上万年。

人工合成铅白的碳源则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或人为提供的碳源(燃烧木头或制取的碳酸盐)。这些提供碳源的物质会携带同时代的碳十四信号,所以如果是人工合成的铅白,其碳十四测试结果通常与墓葬埋藏年代相近。

“因为旧木效应的影响,这批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略早于墓葬埋藏年代,但它仍然反映了梁带村样品的人工合成属性。由此,我国使用人工合成铅白的历史提前到了春秋时期,比欧洲早300多年。”韩宾说。

韩宾利用视频显微镜观察铅白晶体形貌。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系供图

科学论证 独立起源的铅白合成工艺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工合成铅白技术是由欧洲传入的腐蚀法合成技术,但通过对梁带村芮国遗址发现的铅白进行分析,证明中国的人工合成铅白技术为独立起源,并非由西方传入。

中国的人工合成铅白技术是独立起源还是由西方传入?具体工艺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此次梁带村芮国遗址的新发现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新证据。

韩宾介绍,铅白的人工合成工艺主要有腐蚀法和溶液沉淀法。腐蚀法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具体方法是:将醋倒入一个容器内,然后在容器内放一个小架子,再将铅片放在小架子上,最后将封好口的容器放到一个有热源的地方。醋受热蒸发后到达铅表面,铅被醋腐蚀后会产生一层白色物质,将白色物质刮下来再经过后续处理就得到了铅白。铅白可进一步加工成化妆品或颜料。

“因为缺乏考古证据和相应的科技分析,中国合成铅白出现的年代和具体技术在科技史上还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工合成铅白技术是由欧洲传入的腐蚀法合成技术。但通过对梁带村芮国遗址发现的铅白进行分析,证明并非如此。”韩宾说。

晶体的形貌是区分不同铅白合成工艺的重要指标。通过腐蚀法合成的铅白通常为短棒状、颗粒状晶体,但在梁带村芮国遗址中发现的铅白晶体呈现假六面体、长针状和棱柱形,其晶体的形貌特征符合溶液沉淀法。

韩宾介绍,根据梁带村遗址出土的人工合成铅白的晶体形貌,可以推测铅白晶体的形成过程:首先让氧化铅和醋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醋酸铅,再与燃烧木头产生的二氧化碳或可溶性碳酸盐(草木灰中的碳酸钾)在溶液中反应产生碳酸铅沉淀。这种方法与欧洲长期使用的腐蚀法工艺有显著的差异,同时证明中国的人工合成铅白技术为独立起源,并非由西方传入。

“虽然我们了解了梁带村芮国遗址出土的人工合成铅白技术,但其所需的具体原料配比以及详细步骤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韩宾说。

梁带村芮国遗址仲姜墓出土的一组微型铜容器,其内发现人工合成铅白残留物。通讯员 方琦摄

古人尚美 我国湿化学实践早见于春秋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醋能溶解金属氧化物,将湿化学实践从东晋时期提前了近千年,为研究我国湿化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梁带村芮国遗址中,除了在仲姜墓和一位女性贵族墓葬中发现人工合成铅白外,在芮桓公的墓中也有发现。同时,考古人员在刘家洼遗址的一处男性墓葬中发现了美白化妆品,由此推断古人可能向往白皙肤色。

考古人员在山西、河南、山东、甘肃等地的春秋早中期贵族墓葬内,都发现有形制类似的微型化妆品容器。对于这个现象,韩宾认为,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和审美趋同,大家都向往美丽、追求美丽,进一步印证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化妆品工业的兴起阶段。

除了用作化妆品外,自汉代以来,铅白不断被用于壁画、建筑物墙壁上的粉饰,以及中药和丹药。人们对白色的喜爱催生了对化妆品的巨大需求。这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促进了人工合成铅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古代的湿化学实践。

湿化学即溶液化学,是指以液体为反应媒介进行的化学反应。之前学界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湿化学实践始于东晋时期。而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发现的溶液沉淀法合成的铅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醋能溶解金属氧化物,将湿化学实践提前了近千年,为研究我国湿化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记者杨露雅)

细长的针状和棱柱状人工合成铅白晶体的显微照片。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系供图

记者手记

读懂历史的“来信”

你知道吗?判断一件文物的用途,不仅可以根据它的器型、考古背景、文献记载,还可以通过分析其中的残留物去判断。

你知道吗?一件文物上只需提取10毫克左右的残留物,就可以通过碳十四测年技术测出它的年代。

你知道吗?在考古行业,不仅有一批考古人实地开展发掘工作,还有一批从事科技考古的学者在实验室里埋头实验,大家共同为探求历史的真相而努力。

韩宾说,他从事科技考古工作已经4年了,专注于残留物的研究。通过采访,记者对科技考古人员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要接近历史的真相,有时不仅仅要结合文物的形制和考古背景,还需要关注文物上微量的残留物,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我觉得‘见微知著’很适合用来形容残留物分析。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对微量的样品进行精细化分析,来揭示残留物的物质组成,然后将分析结果应用于解决考古学和科技史上的问题。”韩宾说。

中国科技考古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用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韩宾告诉记者,做科技考古研究离不开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工作者的支持,依靠考古学家前期的精细化发掘和文物保护人员的细心保存,科技考古人员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不同专业的人员通力合作,才能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发声”,让文物活起来。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送给我们的礼物,而其中的残留物则是充满历史“温情”的“来信”。善待文物、读懂“来信”,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杨露雅)

来源: 陕西日报

彩妆绝非现代产物,一文带你了解眉笔、唇彩在古代的发展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711本书

《中国历代女子妆容》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中国历代女子妆容》一书的共读。

接上篇:中国历代女子妆容:古代女子的粉底和腮红原来长这样,涨知识了

01.

眉黛

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不重视眼妆,但极重眉妆。早在《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最迟在战国,便有画眉的习俗。

1. 古人最早的画眉材料 —— 石黛

古人最早画眉的材料称为“黛”。汉刘熙《释名》曰,“黛,代也。灭眉而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可见古人在画眉以前,一般会先剃去天然的眉毛,以黛画之。

但是,“黛”又到底是什么呢?

通俗文云,“黛,青石谓之点黛”。可见,黛是一种矿石,汉时谓之“青石”,也称为“石黛”,是一种矿物质,其质浮理腻,可以施于眉,故后又“画眉石”的雅号。

使用石黛时,要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调和,涂到眉毛上。后来又有了加工后的黛块,可以直接对兑水使用。

2. 黄色眉黛

魏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礼教相对松弛,且因佛教传播渐广,因此受外来文化影响,在眉妆上,打破了古来绿蛾黑黛的陈规而产生了别开生面的“黄眉磨妆”新式样。

面饰用黄色,大概是当时印度的风俗习惯,经由西域传到华夏,汉人仿其式,初时只涂额角,即“额黄”。这里用的“黄色”,是一种类似是石黄的矿石,或松花粉一类的植物质粉末。

3. 螺子黛

螺子黛又称“螺黛”“黛螺”“螺”,亦称“画眉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画眉颜料。

以靛青、石灰水等经化学处理所制成,呈黑色,外形如墨,使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相传出自波斯,在《本草纲目·草部》中有记载。

在古代的画眉妆品中,最为名贵的当属“螺子黛”了,在汉魏时可能便已有之,但在隋唐时期才见到有明文记载,如《隋遗录》里记载的,“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

4. 铜黛

螺子黛是很珍贵的修饰品,且得之不易,无怪乎在穷奢极侈的炀帝时期,尚且要“杂之以铜黛”呢。那么,铜黛又是什么呢?由推考大约怕是“铜青”一类,详见于《本草纲目·金石部》卷八上。

5. 青雀头黛

深灰色的画眉颜料,状如墨锭,原出自西域,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多为宫女所用。

6. 其他

到了民国时期,普通百姓还发明了一些价廉的画眉用品。

例如,擦燃一根火柴(那时称洋火),让它延烧到木枝后吹灭,即拿出来画眉。这种方法果然是简单极了,但火柴要选牌子好的,画得不均匀,色也不能耐久,时时添画上去。

第二种方法稍微复杂一点,也是利用火柴的烟煤,但不是直接利用。

需先取用一只瓷杯,杯底朝下,承于燃亮的火柴之上,让它的烟煤熏于杯底,这样连烧几根火柴,杯底便积聚了相当的烟煤,然后取眉笔或小毛刷子蘸扫杯底烟煤,对镜描绘于眉峰。

第三种方法与之类似,但用的是老而柔韧的柳枝。

最后一种据说是去药铺买一种叫做“猴姜”的中药,回来煨研成墨,再用小笔或小毛刷描画眉毛。

02.

唇脂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大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对神女的描写,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这说明最迟在先秦,中国女子已经有点唇的习俗了。

到了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就已明确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这里的“丹”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因其本身不具备黏性,附着力欠佳,所以,古人在朱砂里加入了动物的脂膏,让它成为了一种兼具护唇、提色的化妆品。

古人制作唇脂的配方有很多,一般以动物油脂、矿物蜡和各种香料制成,涂在嘴上以防开裂,如需要颜色,则以朱砂、紫草、黄蜡或其他色素油调入,以助滋容。

与现代口红一样,古代口红也有许多色号,用于各个场合:

1. 无色口脂

有色唇脂是女性化妆时专用的唇脂,无色唇脂则只有滋润唇部,防止口裂的功效,是男性也可以用的,相当于现在的润唇膏。

在唐代,男子非常盛行涂抹面脂、口脂等护肤类等化妆品,唐代皇帝会在腊日把面脂、口脂赐予官吏,尤其是边关将士,以示慰劳。

2. 檀口(浅红色)

一种浅红色唇脂,亦称“檀口”。

3. 朱唇(大红色)

大红色唇脂是最常见的一种唇脂,通常在口脂中调以熟朱和紫草以着色,用其描绘而成的双唇通常称为“朱唇”或“丹唇”。

4. 绛唇(深红色)

唐代妇女还非常喜欢用深红色点唇,即成“绛唇”。

5. 黑唇(黑色唇脂)

除了红唇外,古代还在南北朝流行过黑唇,是一种乌膏涂染的唇色。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古代面饰、染甲考。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涨知识!原来古代女子都是这样化妆的

中国化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那个时候人们用纹身来象征身份,或是民族标记,纹身应该算是化妆的起源了。到了战国时代妇女们用红蓝花和面粉涂抹面颊,使面色红润,古代称其为胭脂,也就是我们如今的腮红,时至汉代又兴起了用黛画眉。而到了唐代,化妆术到了历代高峰,化妆步骤已经相对繁琐,形成了敷粉(底妆)—胭脂—描眉—涂唇脂。这些步骤已和现代化妆基本无异。当时的眉形也非常多,甚至诞生了“十眉图”。

古代化妆女子

在古代,有很多描写女子梳妆的诗句,春秋时期便有“女为悦己者容”一说;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更是将女子梳妆过程描写的淋淋尽致。可见古代已经对化妆非常的重视及喜爱了。

古代化妆女子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从化妆术初步形成后,古代女子都是怎么化妆的,她们的化妆品又是如何制作的,真的像大家所想的那样“纯天然、无公害”吗?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妆粉(底妆)—描眉—胭脂—画唇

古代化妆女子

化妆品的制作:

1、妆粉

古代女性就已经流行搽粉了,看来以白为美的审美观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至今都没有改变。古代化妆用的粉大致有两种:米粉。用米制作而成,纯天然没有任何副作用,但是缺点是不够持久。‚铅粉。用白铅制作而成,虽然美白效果要比米粉好,但是大家都知道铅有毒性,可见古代女子为了美丽也是豁出去了。

古代化妆女子

2、描眉

古代描眉一般使用黛,它是一种天然矿物质,为青黑色。古代女子不重视眼妆,但非常重视眉妆,眉型也非常多。元代周文质的《寨儿令》“桃脸香新,柳黛愁颦,谁道不销魂。”便有对女子眉毛的描写。

古代化妆女子

3、胭脂

胭脂相当于现在的腮红,涂在脸颊部位,使气色红润。胭脂的制作原料多为红蓝花瓣,除红蓝花外石榴,山花,黑豆皮等也可以制作胭脂。制作方法(以红蓝花为例):将红蓝花捣成浆汁,过滤其中的黄色,剩下红色(红蓝花的汁液中含有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其中的黄色不易染色,所以容易分离),然后将棉花片侵入汁液中,捞出晒干。用的时候加一两滴水,用手调匀,涂于脸颊。

古代胭脂

4、唇脂

唇脂的制作原料和制作方法和胭脂相同,都是使用红蓝花瓣中的红色浆汁,也可做胭脂也可做唇脂。

古代女子

这么一来大家明白了吗?古代的化妆品也不全是纯天然的呢,至少那个铅粉我是不敢用的。除了铅粉是重金属有毒以外,其他化妆品还是比很安全的,比起现在的化妆品是安全多了,至少没有各种我听都没听过的化学原料和重金属。

(文章由历史人物故事会原创,投稿邮箱:brad116@sohu.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