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饶恕中文版(点燃我温暖你:知道李峋当众打伤方志靖的原因后,我哭得很惨)
无法饶恕中文版文章列表:
- 1、点燃我温暖你:知道李峋当众打伤方志靖的原因后,我哭得很惨
- 2、落马官员忏悔:我妄图用钱摆平情妇,最终被举报
- 3、不可饶恕:对传统西部片的全面颠覆和反思
- 4、每个人都会遇到而且无法解开的套
- 5、新京报:莫把枪口对准无辜的小人物
点燃我温暖你:知道李峋当众打伤方志靖的原因后,我哭得很惨
《点燃我温暖你》的出狱剧情,很多人说李峋配不上公主。
这样一个一无所有之人,对公主还这么拽,让很多人替公主不值。
尤其是,很多人不能理解,李峋为何要选择不顾他跟公主的未来,在众目睽睽下打伤方志靖。
其实细品这段剧情,我们就会知道李峋这样做的原因,让人心疼,知道原因后,真的很想哭。
李峋自己给自己判刑
因为没钱,李峋的母亲没有得到更好的救治,所以不治身亡。
他那么想要让母亲再多看看太阳,哪怕一两次都行。
可是,他没有做到。
李蓝嫁了个家暴男,对老婆孩子不好,可是李峋强大的速度太慢了。
他前脚跟李蓝说,离婚,离婚后由他来养大外甥女,一切就都能好起来。
可是,一转身,姐姐为省几百块钱遭遇了车祸。
瞬间身亡。
明知道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可是方志靖那么可恨的人,法律上却对他毫无办法。
那是他最后的亲人了。
那是他想让幸福的姐姐。
可是,她永远也等不到他的强大了。
痛苦跟他的呼吸一样相生相伴。
方志靖固然可恨。但李峋更恨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这么弱,恨自己为何既对母亲无能为力,也对姐姐无能为力。
他已经辜负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
李峋不能原谅自己,他在心里自己给自己判了刑。
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惩罚自己,他做不到母亲去世、姐姐去世后,他还能心安理得地自己幸福下去。
他觉得他在亲人这么惨的情况下,已经不配跟公主幸福地一起生活下去了。
他要自己审判自己,自己给自己判刑。
监狱生活肯定很苦,就是因为苦,才能提醒他的无能,才能让他感受自己亲人所受的痛苦,才能让他救赎自己。
李峋真的没有想过公主吗?
这个地方,是很多人不理解李峋的地方。
本来,按照这里的剧情,他已经去见了公主的父母,并且公主的父母已经试着去接纳他了。
虽然公主父母接纳他有条件,但最起码还是做了让步的。
一切已经要好起来了,李峋却做出对于朱韵来说不能饶恕的选择。
基于这点,感觉朱韵母亲一直不接纳李峋,一直不让李峋进朱家一点都不过分。
自家女儿本来有美好的前程。
可是,现如今,只能跟着一个有案底,并且性格极端,让人无限担惊受怕的人。
朱韵母亲该是多么难过呀,自己养大的光芒万丈的女儿,最后却要选择李峋这样一个人,谁也不会乐意。
所以,李峋做选择的时候,真的想过公主吗?
这个答案很残酷,很明显李峋做了他认为对朱韵最好的几件事。
为了让朱韵离开他,连朱韵父母都得罪。
为了朱韵死心,说了绝情的话。
他知道此后朱韵会出国,会有美好的未来。
他自己深陷泥潭,可那是他的泥潭,不应该是公主的泥潭。
所以,他要尽自己所能把公主留在岸上,然后一个人在泥潭里挣扎。
前两个他深爱的女人,都没有保住,但至少他还能保住他的公主。
这大概就是李峋所想的。
去监狱是给自己判刑,这个刑罚只属于他自己,不应该危及到公主。
总结
生活对于李峋来说太过残酷了。
那么骄傲一个人,自诩为天才,狂妄又嚣张,但他却要自己审判自己。
可能对于刚二十岁的李峋来说,那是他最好的选择了。
唯有如此,他才能够觉得自己做了努力,他才能替她们活下去。
落马官员忏悔:我妄图用钱摆平情妇,最终被举报
● 忏悔人:王风昭
● 原任职务: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北安街道办工会副主席、财政所负责人
● 触犯罪名:贪污罪、挪用公款罪
● 判决结果:2020年8月18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法院对被告人王风昭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200万元;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四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200万元。责令退赔贪污违法所得2069万余元,退赔挪用公款违法所得750元。依法变卖随案移送的三处房屋、五辆汽车及一枚DR戒指,并予以退赔,不足部分由被告人王风昭继续退赔。
● 犯罪事实:2012年8月至2017年10月,被告人王风昭在担任青岛市即墨区北安街道办财政所负责人期间,利用职务便利,采用虚开发票、伪造领导签字、通过他人账户走账及提取现金等方式贪污2069万余元;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249万余元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
“我非常悔恨,辜负了组织培养、领导信任,更对不起家人。我认罪认罚,希望有生之年回归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风昭在法庭最后陈述时追悔莫及。
我出身农民家庭,从一名财政所会计到负责人,用了23年。一步步走来,手中的权力一点点变大,虽然级别不高,但掌握财政大权的滋味让我逐渐忘乎所以。
2009年,我担任北安街道办事处财政所负责人,随后认识了徐某并发展成情人。每月给她生活费,还买了轿车。我像着魔一样贪图女色,同时包养多名情妇,为女人疯狂花钱,没有了思想和灵魂,像行尸走肉般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2012年8月,我以虚开发票、伪造领导签字入账方式,第一次贪污了26万余元。此后,我陆续以该手段贪污。直到2017年不再担任财政所负责人,累计贪污了2000余万元。这些钱都被我包养情人、炒股、做贵金属期货、购买理财产品等挥霍了。
2013年,我和刁某等人合伙成立公司,我私自挪用50万元公款用于验资。2015年,碍于情面,为了帮周某完成理财任务,又挪用200万元购买了理财产品。
以前,我觉得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现在看来十分可笑。究其原因,还是利欲熏心、贪图女色。我在女人身上花了1200多万元,真是触目惊心!我包养的情妇即便拿走几百万仍不满足,不断敲诈勒索我,我饮鸩止渴妄图用钱摆平,终被举报,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与错,有时就在一念间。自己没有把握住分寸,为了满足贪欲淫欲,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丧心病狂。如今,我非常痛恨自己的行为,为了女色铤而走险,沉迷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在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最终身败名裂。伤害了太多的人,给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万死莫赎。
公职人员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权力是把双刃剑,如果想利用它谋私利,必将踏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希望广大公职人员以我为戒,警钟长鸣,谨慎行使权力,万不可心存侥幸,行差踏错走上不归路!
(来源:检察日报)
不可饶恕:对传统西部片的全面颠覆和反思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2年的《不可饶恕》被法国《电影手册》称为“最后一部西部片”。这一评价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是对于以往的西部片的致敬与颠覆。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也可以看成这一古老类型片的掘墓人。
伊斯特伍德早在1982年就得到了《不可饶恕》的剧本,一直等到自己与角色的年龄(62岁)相近才投入拍摄。事实证明,这种非比寻常的耐心非常值得。
作为和约翰.韦恩并列的西部牛仔代言人,伊斯特伍德出演了20年的西部片,塑造了无数西部硬汉形象,在西部片日渐式微的时代,他也和电影中的主人公威廉.芒尼一样感叹年华老去、英雄落寞,而作为导演的伊斯特伍德出手拯救西部片的同时,也终结了西部片的神话,这种戏里戏外的相互照应颇有些宿命的意味。
01 颠覆传统,把西部片所有引以为傲的元素逐一消解
电影讲述了美国西部的某个小镇,发生了一起牛仔醉酒殴打妓女并将其毁容的恶性事件,当地的警长将此事草草了结,凶手仍逍遥法外。妓女们通过捐款,悬赏1000美金请杀手来伸张正义。绰号叫“斯科菲尔德小子”的年轻人找到了曾经的金牌杀手威廉•芒尼,请他合伙干这票买卖。被生活压垮的威廉思考再三,决定叫上老搭档罗根一起上路,不过这次重操旧业却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不可饶恕》在剧本结构和叙事方式上严格遵循了三幕式结构,和传统西部片一样展示“危机、高潮、结局”的过程。不过,电影在人物设计、主题和暴力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可以说把传统西部片引以为傲的元素都逐一消解了。
人物设计上的颠覆。手枪和马都是西部片重要的标签,在传统西部片中,牛仔大多是神枪手且马术娴熟,但是伊斯特伍德所扮演的威廉,没有了他年轻时在“镖客三部曲”中枪法如神的风采,他已经变成年迈的农夫,在猪圈里抓猪,拿着左轮枪打离得并不远的瓶子却屡屡打不中。在影片中,他还数次被掀下马来。
影片中忠奸分明、善恶对立的二元格局已不复存在,更多的是去英雄化的设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每个人物都展现了被欲望驱使的阴暗面。威廉是曾杀死过三名地方治安官员的逃犯,他之所以重新拿起手枪,并非为了所谓的妓女的尊严,最大的原因在于想要拿到赏金,改善一下自己窘迫的生活。警长比尔信奉“以暴制暴”的哲学,依靠凶残的暴力维护小镇的秩序,反倒是处于最底层的妓女们一直为争取人格尊严做出反抗,成为了固有秩序的挑战者,这种错位的人物设置体现了伊斯特伍德的良苦用心。
叙事主题的颠覆。英雄救世、邪不胜正是传统西部片的主题也是叙事基础,不过《不可饶恕》的叙事基础既不是复仇、也不是正义,整个影片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实际上是由一连串上不了台面的利益动机推动。迪莉拉赫遭到毁容的起因却是源于她对牛仔的嘲弄,因此后面的悬赏缺少了道德上正义的色彩,犯事的牛仔把他割伤迪莉拉赫的原因说成是后者偷了他的钱包,以此掩盖和推卸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警长比尔把他的残暴执法解释成维护秩序的需要,就连威廉曾向妻子保证不再杀人,但最后还是大开杀戒。传统西部片中的复仇主题和英雄主义被剥去了合理性和正义光环,而把它们还原为一种弱肉强食和原始的暴力冲动。
暴力表现的颠覆。《不可饶恕》这个片名本身就隐含着对暴力的否定与反思。全片几乎没有一次畅快淋漓的枪战场面,就算影片末尾的高潮戏也显得狼狈不堪,威廉和比尔及帮凶的枪战显得十分笨拙,没有势均力敌的对决,也没有视死如归的气势,有的只是受害者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施暴者的良心不安。影片更多时候是通过表现施暴者的心理活动,揭示暴力对人的精神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在谈到电影中威廉这个人物时,伊斯特伍德表示,他通过这个人物试图达到的是对暴力的否定——即由于以往的罪恶,一个人无法重新选择自己的道路只能重新落入暴力的漩涡。
02 去除西部神话光环,还原历史真实,展现人文关怀
“该或不该,与这无关。”——对秩序和混乱的质疑和反讽。在传统西部片中,警长作为“秩序”的代理人以及正义的捍卫者,往往是影片的正面角色,它们与邪恶的牛仔做斗争并打败它们,维护了小镇的秩序。《不可饶恕》倒置了这一对立,警长比尔随意立法用刑,俨然一个国王,而妓女们的“维权”本质上和施暴者的逻辑没有区别——都是在用更极端的手段回应对方的伤害。因此,导演把叙事的主体和观众的同情放到了威廉身上,而威廉当然也不是什么正面人物。
在电影的最后,警长面对威廉的枪口说道:“我不该,不该就这样死去。”威廉面无表情地回应:“该或不该,与这无关(Deserve has got nothing to do with it)”,然后开枪打死了他。威廉认清了这个不可饶恕世界的生存法则——除了自己的利益外,不让所谓的“该或不该”来左右行为,这也就瓦解了西部片中原本秩序的正义性。
让神话褪去了光环,还原历史真实。安德烈.巴赞曾说:“西部片的实际就是神话,西部片是一种神话与一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伊斯特伍德显然是要打破神话,去掉西部片中的各种光环,真实地反映历史中的西部生活。在影片开始,详细描述了西部生活的困苦,威廉满身泥污地被猪掀翻在地,年幼的儿子也要帮他干不少农活,但辛苦劳作一年却养不活这三口之家,这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西部开拓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处境。与传统的西部牛仔不同,这部电影里的牛仔更多时候处于反省的状态,年轻时杀戮无数的威廉说:“杀人的滋味并不好受,你夺走了他的一切和他的未来。”“斯科菲尔德小子”刚开始时吹嘘着自己的杀人事迹,其实他高度近视,在真的杀掉一个牛仔之后,他感到了恐惧:“我宁愿目不识物,衣衫褴褛,也不杀人”,这种真实的心理呈现远比潇洒自如的杀戮更有可信性。
女性意识崛起,蕴涵着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电影中戏剧冲突不仅是表面看到的秩序的失衡,还有深层隐藏的男女两性的失衡和严重的性别歧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一个弱肉强食的西部,没有贞洁的女人被视为纯粹的财产和与牲畜同等身份的交换物的情况,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实。但是伊斯特伍德让长久以来在西部片中,始终处于受害者地位的女性们发出了自己的诉求,肯定了女性们的反抗精神和为争取人格尊严而做出的努力。她们是故事的主导者,成为了改变龙鱼混杂、颠倒黑白世界的推动力。
03 隐藏影像背后关于美国精神和个人主义的深刻反思
作为最古老的类型片,西部片一直是美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塑造的英雄主义牛仔和在荒蛮之地建立起法律与秩序的故事已经成为所谓“美国精神”的象征。因此,伊斯特伍德对西部片的颠覆和解构,也有一层对“美国精神”和个人主义的反思。
伊斯特伍德在接受《电影手册》采访时,被问到《不可饶恕》与美国现状是否有所关联,他答道:“实际上,这关系到一些永久性的忧虑,而不仅是某一个确定时代的忧虑。不过,考虑到美国目前的形势,我认为当时是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显然,诞生在特殊节点的《不可饶恕》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四、五十年代的传统西部片把讲求个人自由和荣誉感的英雄人物塑造为完美的理想化身。但随着二战之后社会氛围的变化,作为美国银幕的“主旋律”代表的西部电影,受到新生代电影人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思。到了七、八十年代,美国精神已经变成为了“乐观、信心、回归家庭与认可父权、强壮的身体与坚定的意志”,个人英雄主义与社会秩序的矛盾,暴力和民主社会的矛盾,价值观的调整和观众审美的变化,都让西部片不再吃香。
好莱坞作为美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工具,在新时期对西部片有着一种又敬又怨的暧昧态度。都就像电影中的威廉.芒尼这个人物,这个为过去受过苦又不得已改变了自己现况的老牛仔,是对西部片现状的隐喻。
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价值观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西部片中传统的讲究个人奋斗和俭朴的观念已然消逝,“垮掉的一代”、“丧文化”兴起,人们更多地把对于金钱和物质消费的追求放在首位。伊斯特伍德对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进行质疑和反思,《不可饶恕》中芒尼的名字(Munny)与金钱(money)谐音,用意十分明显,电影主角不再是以正义感为标准的英雄,而是现实生活中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经济利益的杀戮机器。
在利益和消费至上的社会,个人主义的观念带来的是物欲膨胀、金钱至上和暴力不受约束的混乱状态,社会道德得不到维护,这些问题伊斯特伍德在之后的《百万美元宝贝》、《老爷车》、《骡子》等作品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归其原因,正如威廉在电影结尾所说:“我们都是自作自受。”
写在最后
《不可饶恕》在第 65 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成为当年的最大赢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终于在拿起导筒的 21 年后,才真正意义上获得业界和观众对其创作才华的双重认可。
这部电影叙事结构上深得经典西部片的精髓,但又对西部片进行了全方位的颠覆,并反思了在新时代下美国精神和个人价值观的变异,达到了以往西部片未曾达到过的思想高度。“最后一部西部片”的名号有些夸张,但《不可饶恕》作为经典名留影史应该毫无争议。
感谢阅读。
每个人都会遇到而且无法解开的套
有时候,突然就被卡在过去的某件事情上,进不去出不来,白白急出一身冷汗,这时候你越发痛惜时光无法倒流,你无法回到卡住你的那件事情上帮自己解套,比如2015年5月27日中午午休时,梦到爱人的病情,一个激灵醒来,紧紧抱住旁边的爱人,她问我怎么了,我说:“老婆,我想哭……”她说:“你哭吧……”我竟然真的嚎啕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当着爱人的面流泪,那时经过整整一年的治疗,她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转移到肺部,我终日惊恐不安,虽然每天都在她和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快乐,但她一眼就能看出那快乐有变形。现在想来,那天特别不应该当着她的面哭,她是病人,心里比我更苦,我当着她的面流泪,这会给她造成多大的心理负担?
昨晚某一刻想起往事,一下子被这件事卡住,特别想回到那时候。如果能回去,我必定会改变方式——醒来后悄悄起床,不打扰她休息,躲进洗手间流泪——她生病那两年,我经常半夜躲进厨房或洗手间,只为不让她看到我流泪,只为让她相信我有信心陪她治好病。可是我回不到那时候,回不到过往里任何一天、任何一件事。如果能,我更想回到2016年 3月7日至30日那24天,那是爱人生命的末端,我在病房厮守,一天最多睡两三个小时,累了、困了就到走廊透透气,一天如果在走廊待半小时,这24天就有12个小时,如果我没离开病房,那就会多陪爱人12个小时……
被过去的事情卡住,这种无奈很痛苦,这就是追悔莫及或者遗恨终生。她跟我说:“那天我忙得一塌糊涂,老妈连着给我打了两三遍电话,最后一遍我正在开会,干脆挂没接,谁想到两个小时后弟弟打来电话告诉我,妈妈出了车祸——她到马路对面的快递站给我寄被子,遭遇飞来横祸……”她说:“我如果接了妈妈最后那遍电话,一定会告诉她我已经买好了回家的票,三天后就要休假回家,不用给我寄……头几遍电话我没告诉妈妈回家,是想给两年没见的她一个惊喜,可现在我再也见不到她了,再也没有妈妈了。我一生都无法饶恕自己,每每想起没接妈妈最后那通电话,眼泪就止不住,对不起妈妈……”
往事无法复原,有些伤疤无法愈合。今天看到的这朵花已经不是昨天那朵了。生命旅程上,每一件事都需要理智思考后再做决定,不能凭一时冲动付出行动,否则,有些事情终生不能弥补……
新京报:莫把枪口对准无辜的小人物
关于刘学州的年龄,媒体报道中有各种说法,20岁,17岁,16岁,15岁。而据我同事跟刘学州养父母那边家属的反复确认,刘学州生于2006年9月,所以严格来说,他只有15岁。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以15岁的年龄而言,刘学州足够成熟、足够努力、足够坚强、足够上进、足够善良,但他也足够敏感和脆弱。这成了他的阿喀硫斯之踵,新京报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并一击而中。在获得火爆流量的同时,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当然不是新京报的本意,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无心之过比有心之过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看似客观的报道,对那些网络暴民来说,也是更为有力的抓手,这意味着分散的暴民找到组织,开始体系化运作。新京不杀人,但刘学州因它而死。
刘学州短暂的一生,就是现实版“被嫌弃的一生”,每每有一丝希望,就会被迅速掐灭,让他陷入更绝望的境地。
刚一出生,即被亲生父母当成彩礼卖掉,换得6000块钱。他的一生,注定悲凉。好在养父母待他不错,这本来是命运的转折,但4岁那年,一场爆炸让一切回到原点,养父母双双去世。上小学时遭到校园霸凌,被欺负,被孤立,这种情况随着他年龄增长刚刚有所好转,初中时又被一名男教师猥亵,刘学州因此患上抑郁症。寻亲成功,看似重生,却不知是噩梦的开始,找回的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父母,而非他渴望的亲情,一场网暴却如影随行。
有多少人能经受厄运的反复锤打?看过金氏父子的故事,看过流调下最辛苦的中国人岳先生的故事,可以说一个比一个惨,但再惨都惨不过刘学州。他们的不幸更多的是因为意外,在受到暴击,命运跌入最低谷后,会是一个逐渐接受和治愈的过程。而刘学州的不幸,则是人为,他要不断面对残酷的现实,并一生都活在痛苦中。被亲生父母抛弃,失去的亲情如何找回?被男教师猥亵,内心的创伤如何治愈?都是无解的。
15岁少年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努力地表现自己的积极乐观,就是“尽力地想让大家看到我阳光的一面”。他一边上学,一边打工挣钱,想让自己过得更体面一些。他保留了所有的奖状和证书,即便都是一些并不起眼的荣誉,但他显然很看重,说“这些,都是我在黑暗中,一点点拼出来的”。疫情期间,他参加了防疫志愿者活动,并发了自拍照。即便是遗书,我们也能看到他写得非常用心,几乎没有错别字和言语不通顺的地方。但他越是努力,越是让人心酸。
哪怕没有学过心理学,我们也清楚,一个人缺什么才会在意什么,他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想要获得别人认同和赞赏的冲动,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得不到这些。表面坚强自信,其实内心不堪一击。当他被中国最知名媒体之一的新京报正面质疑的时候,他的世界轰然倒塌,悲剧就已经不可逆转,这甚至跟那些键盘侠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新京报的问题,其实都不在于它的报道失衡,只采用了刘学州生母的单方信源,而是从一开始,就把枪口对准了整个事件中的最弱者,旗帜鲜明表现出一种逆流而上的姿态和立场:你们不是都在同情弱者,感慨刘学州的悲惨命运吗?我偏要反向操作,撕下他的画皮,跟你们讲一个“弱者也不是好东西”,被抛弃者终于亮出毒牙的故事。
这是一场流量之赌,新京报赌赢了。需要说明的是,新闻报道,尤其是热点事件的报道,并不是采访到什么就报道什么,而是事先都有报道方向和角度的策划,根据某种特殊需要,甚至可以对采访内容进行裁剪。也就是说,只单方面采访刘学州的生母,借她之口,说出曾借钱给刘学州到三亚旅游,但刘学州不知感恩,反而要求为其购房,还威胁生父母分别离婚,以此达到让刘学州形象崩塌,让事件彻底反转,并不是操作失误,而正是他们想要和极力推动的结果。
效果很好!如果抛开感情和道德的因素,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极好的策划,切入角度之刁钻,让人叹服。在密集的报道下,如果还是延续原来的固定走向,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但是让人物角色置换,买卖亲生儿子的父母变成被情感勒索的对象,而那个全网同情的儿子变成白眼狼,可谓是另辟蹊径,匠心独造。与《开端》大结局中那些散兵游勇式的网暴不同,知名媒体的正规报道,其威力更要大上许多倍。新京报这波节奏真是带得飞起,让无数嗜血暴民闻腥而来。他们各自取利。
可是,我们知道,生活不是电视剧,刘学州也不是虚构的可以随意摆弄的角色,他是活生生的人。当一家媒体只考虑角度和流量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媒体的品格和良知。
别的不说,刘学州只有15岁,法律上还是未成年人,他能够承受如此大的恶意吗?
新京报的底气或许在于,我只是陈述了事实,没有编造任何一句话啊!但是否想过,一个能把刚出生的亲生儿子廉价卖掉,换钱给自己当彩礼的母亲,她说的话有几分可信度,如此权威的新京报不审核?
退一万步说,就算刘学州开口向亲生父母要房,又如何?这不过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家务事,这甚至是刘学州应得的补偿,有必要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成这样?
让人无限悲凉的是,刘学州一生命苦,一出生即遭抛弃,童年和少年时代,遭遇普通人难以想象征的苦难,命运对他实在太过于不公平,但似乎,哪怕他只是任性一回、自私一回,甚至仅仅是试图向从未养育过他的亲生父母撒一回娇,就是无法饶恕之罪,必欲社死而后快。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失去了良知和人文关怀,光有技术和技巧的纯熟,只会误入歧途。新京报今天的沉沦,并不偶然。从汤兰兰事件,到重庆公交坠江案,再到这次的刘学州事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新京报已经不是那个创刊之初的那个新京报,它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慢慢缺席,在权力监督中慢慢缺席,却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跟底层、社会弱势者较劲上。对硬新闻唯唯诺诺,对软新闻重拳出击,对大人物敬畏有加,对小人物却越发苛刻和强硬。
这中间,当然有环境的原因,这不是新京一家的问题。但是,如果做不到冒犯强者,是不是也可以放过弱者?
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把枪口对准小人物,甚至是那些无比悲苦的弱者,是一种功利化的选择,因为既有流量加持,又很安全稳妥。因为他们既弱又小,就算是被侮辱、被践踏、被诬陷,他们也无力反驳,他们只能以死抗争,用最后的一点资源自证清白。
这不是新京一家的问题。或许永远要记住,新闻人以笔为刀,任何时候把笔刺向无辜的弱小者时,都是可以载入新闻史的耻辱。